足球少年通过训练和比赛不断进步,北京U16男足的夺冠之路,正是青训体系厚积薄发的缩影。 9月15日晚,第十五届全运会U16组决赛中,北京U16男足以3比1击败湖北队,首次夺得全运会男足金牌,这也是北京代表团本届赛事竞技项目的首枚金牌。这支以学生为主的队伍,用成绩证明北京足球青训已进入收获期,更为后续人才培养注入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0月,这支队伍的核心班底(当时为U15)便在中国足协青少年锦标赛(全国重点城市组)中夺冠。加上此前北京U10、U11、U14梯队获得的全国冠军,北京足球青训已形成“冠军矩阵”。北京青年报记者通过采访教练、球员及主管部门,试图揭开其成功密码。
“赛后采访时我哭了,这是压力的释放。”北京U16男足主帅王长庆回忆夺冠经历时仍难掩激动。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及前职业球员,他深知责任重大:“不仅要提升竞技水平,更要让孩子们在足球中成长。我希望这次夺冠能推动青训体系完善,为人才搭建更广阔的上升通道。”
王长庆认为,冠军的意义不仅在于成绩,更在于激励更多人投身足球。“天赋决定下限,科学训练和优质平台决定上限。我们要搭建好平台,让有天赋的孩子得到提升。”这支冠军队伍的成长,凝聚了北京市足协技术总监高洪波、日本籍青训总监大平诚的指导,以及足球传统校、职业俱乐部和社会机构的共同努力。
北京市足协副秘书长陈长红指出,青训体系需结合队伍、赛事、教练员和球员体系综合考量。经过近十年发展,北京已组建U10至U18全年龄段男足队伍,并形成“全生命周期”培养模式。例如,U18队由清华附中牵头组建,U16队则通过全市适龄球员训练营层层筛选,最终22名精英球员问鼎全运会。
北京市体育局青少处一级调研员朱宏强调,动态人才库和赛事体系是关键。目前,北京U12年龄段球员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U13和U15梯队也表现扎实。通过打通队伍建设、赛事安排和保障通道,北京青训已形成良性循环。
在采访中,体育管理部门、教练和球员均强调赛事的重要性。拥有42年历史的北京百队杯足球赛,已成为青少年足球的品牌赛事,曹限东、杨晨等名宿均曾参与其中。陈长红表示:“百队杯的淘汰赛磨炼了孩子们的意志,胜利与失败的体验都是成长的一部分。”
除百队杯外,北京还为各年龄段设立了青少年俱乐部比赛、中国青少年联赛北京赛区比赛、北京市青少年锦标赛等。今年8月举办的第十届长城杯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邀请皇马、葡萄牙体育等豪门梯队参赛,北京U16队取得第六名,为全运会积累了宝贵经验。
此次夺冠的北京U16男足22名队员来自清华附中、北大附中、北京四中等学校,体现了体教深度融合的成果。北京四中球员刘潇锴认为:“学业与踢球并不冲突,反而相互促进。踢球磨炼了我的意志,让我在学习中更敢于面对困难。”
目前,北京有179所足球传统校,市教委负责普及,体育局主抓提升。明年,“班超”联赛将纳入百队杯序列,形成“周周见,月月有”的足球日常。体育与教育部门还将联合举办校园杯和精英联赛,进一步发现和选拔人才。
在北京市体育局和教委的指导下,北京足球青训已打通职业俱乐部、传统校和社会机构的人才壁垒。但足球人才培养是长期过程,需解决如何保留和提高U16冠军球队、吸引优秀教练员和球员等问题。
“走出去,请进来”是关键。北京U16男足曾赴西班牙、日本与皇马、横滨水手等强队交流。朱宏建议,未来长城杯可改为单循环赛制,让本地球队获得更多实战机会。同时,北京需利用国际赛事名城优势,引进更多高水平青少年赛事,促进球队成长。
在体教融合方面,北京需进一步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吸引人才投身青训。陈长红认为:“北京不缺好苗子和教练,但需要政策保障让他们坚持下去。”朱宏表示:“我们正在与市教委探讨,如何让体教融合更深入,为足球人才培养再上台阶。”
文/本报记者 张昆龙 统筹/王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