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印有“待春风又绿江南岸,扬州再会”的巨幅Tifo缓缓铺满看台,本赛季扬州队在“苏超”联赛的征程也悄然落幕。从5月11日的初战启程,到9月27日的终场哨响,扬州队以汗水、泪水与希望为墨,在绿茵场上绘就了一幅跨越初夏至秋凉的壮丽画卷。尽管未能跻身八强,但这140天的奋斗历程,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胜负,成为扬州这座城市借足球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展示远见的生动注脚。
十二场鏖战:拼搏与成长的交响曲
细数这十二场激战,从雨战中力克常州的首胜狂喜,到主场击败淮安的全场沸腾,再到憾负宿迁无缘淘汰赛的扼腕叹息,每一场比赛都是成长的诗篇,每一滴汗水都是拼搏的见证。在经历连败的低谷后,教练组做出了关键性的调整——大胆启用新人。8月2日对阵徐州队的比赛,成为了扬州队的转折点,首发阵容的平均年龄降至24.3岁。虽然未能取得胜利,但这股席卷绿茵场的“青春风暴”,却让球迷们看到了球队未来的希望。
回望整个赛季,扬州队的成绩或许并不耀眼,但他们展现出的敢于突破、勇于求变、永不服输的精神气质,却恰是这座城市精神内核的最佳诠释。如今,“扬超”接棒“苏超”,足球热潮在这片土地上持续升温。扬州队队员胡志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苏超”结束后,他将代表景区队继续征战“扬超”,并期待更多年轻队友能够并肩前行。而门将李新宇则呼吁加强青训体系建设,盼望未来能有更多本土球员为家乡而战。
一张球票:带动半城烟火的魔法
“苏超”联赛不仅是一场体育盛宴,更是一次城市营销的绝佳契机。扬州敏锐地捕捉到了“体育+”的机遇,在全省率先实行了“主场周末全省免费游”的政策,成功地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动能。全国首个“园林足球主题夜市”应运而生,红桥碧波、画舫轻漾,昆曲婉转与球迷呐喊相映成趣,天南地北的美食香气四溢。俄罗斯游客萨沙在参观后赞叹不已:“这里既有足球的激情,又有园林的韵味,是独一无二的观赛体验。”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8月17日“苏超”扬州主场周末,20家国有景区接待游客数环比增长173.1%;7月5日比赛当天,扬州异地消费者夜间休闲玩乐交易额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更难得的是,“苏超”还搭建起了城市交流的桥梁,无锡水蜜桃和扬州炒饭在赛场外争相“投喂”,让球迷们喜出望外。沈阳文旅也来到场外支起了摊,“借台唱戏”推介起当地景点,展现了体育赛事在促进城市间交流与合作方面的独特作用。
扬州借“苏超”打出的不只是一张体育牌,更是一张“城市经营”牌。他们巧妙地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文旅“留量”,将体育热度升华为友谊温度,让一场比赛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胜负本身。这场“文旅商”的“场外赛”赢的不是比分,而是城市发展的新思路。它告诉我们,一座城市真正吸引人的不只是风景或赛事,还有那种蓬勃向上、冲刺决胜的整体气象。
从流量热度到产业深度:扬州的创新与远见
如果说球队的拼搏展现的是城市的精神底色,赛事经济体现的是现实考量,那么扬州一系列“博眼球”的创新之举则更展现出这座城市的远见卓识。6月14日,“扬州主场惊现飞行编队为‘苏超’助兴”这一话题持续刷屏,冲上热搜。这5架轻型运动飞机来自扬州高新区本土企业,它们在赛场上空400米高度编队拉烟飞越,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硬核的‘榜一大哥’刷飞机”。7月20日“苏超”扬州主场,14台机器人震撼登场,灵活完成俯卧撑、下腰等高难度动作,甚至用精准抽射直破球门,瞬间点燃全场近3万名观众的热情。看台上30多位国内人工智能顶尖科学家的身影同样引人注目,他们既是观众,也是扬州人工智能产业的“把脉人”。
扬州将“苏超”打造为赋能城市发展的综合平台:球队在场上拼搏,提振的是一座城市的精气神;文旅的精准发力,把赛事流量变成了真金白银的消费;而低空飞行、机器人助阵这些创新之举更是向外界展示了扬州的产业实力和科技视野。这说明足球不再只是足球,它成了城市发展的催化剂,这或许就是“苏超”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扬州队的首个“苏超”赛季虽然画上了句号,但这座城市关于创新、开放和未来的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篇。正如赛场上球迷们高喊的那句“继续战斗”,这不仅是对扬州队的助威,更是整座城市向前迈进的最强音。
来源丨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丨万园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