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彭敏静 珠海报道
2025年9月29日,珠江口东西两岸同时诞生两座“冰雪王国”:东岸深圳·前海冰雪世界启动试营业,西岸珠海万雪汇冰雪乐园同步开业。这一巧合背后,是粤港澳大湾区对万亿级冰雪经济市场的集体竞逐。
根据《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5)》,在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双重驱动下,2024-2025冰雪季全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预计达5.2亿人次,收入突破6300亿元。作为经济发达但雪资源稀缺的省份,广东正通过室内滑雪场构建“南雪北调”新格局——广州热雪奇迹2019年开业后15个月即突破百万客流,深圳前海项目以“赛事级”定位对标国际标准,而珠海万雪汇则以“零基础友好”切入细分市场。
地处热带亚热带的珠海,首次引入3万平方米的室内冰雪综合体。这座总投资1.3亿元的“冰雪王国”包含1.91万平方米雪场,通过-5℃至-8℃恒温技术打破气候限制。万雪汇总经理彭晖透露,场馆采用雨水回收造雪系统,结合滨海城市湿度优势,能耗较传统方案降低15%。
“以前带朋友玩雪要开车两小时去广州或深圳,现在家门口就能滑。”珠海市民彭先生观察到,万雪汇的滑雪学校已吸引数百名青少年报名,其研学课程更成为学校冬令营热门选项。这种“冰雪+教育”模式,正在重构南方城市的冬季旅游生态。
差异化定位成为关键。相较于广州融创茂覆盖全难度滑雪者、深圳前海项目主打赛事级体验,万雪汇聚焦亲子与初学群体,设置10度缓坡与主题冰雕区。这种策略与《2023-2024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数据吻合:南方室内雪场游客中,62%为首次体验者。
深圳卡鲁冰雪世界的运营数据揭示大湾区特殊机遇:其香港游客占比达60%。暨南大学李舟教授指出,香港冰雪运动普及率超内地城市两倍,而深圳“大众+专业”场馆矩阵正好承接这一需求。这种跨境消费热潮,正通过港珠澳大桥向珠海蔓延。
万雪汇的区位优势显著:距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20分钟车程,与横琴长隆形成“海陆空”文旅组合。场馆内设置的VIP接待区已接到多家香港企业的团建订单,其定制化雪地拓展项目成为粤港澳团队建设新选择。
这种跨境联动效应在土地开发层面亦有体现。万雪汇所在地块由珠海水控集团提供,通过盘活历史遗留用地实现“文旅+地产”增值。集团相关人士测算,项目将带动周边商业租金上涨18%,酒店入住率提升25个百分点。
面对室内雪场“电老虎”的普遍难题,万雪汇构建了三层盈利模型:基础层依靠门票与装备租赁,延伸层通过主题餐饮、滑雪培训增收,生态层则联动周边商业体打造“冰雪小镇”。这种模式在广州热雪奇迹已获验证——其衍生消费占比达41%,远超传统雪场。
小型场馆的轻资产路径同样值得关注。今年7月备案的珠海鲸舟冰雪乐园,以1500万元投资打造冰雕戏雪馆与冰壶训练区,其模块化设计使建设周期缩短至6个月。这种“小而美”模式与万雪汇形成互补,共同构建起覆盖全年龄段的冰雪消费矩阵。
中国滑雪产业专家郑峻峰分析,室内雪场可通过商业综合体地产溢价回收建设成本,其全年运营特性更使客流量比季节性山地雪场高出3倍。数据显示,万雪汇试运营期间工作日客流稳定在800人次,周末突破3000人次,其中35%为复购用户。
随着广深珠冰雪版图成型,一场关于“气候经济”的变革正在发生。当滨海城市不再依赖阳光沙滩,当室内雪场突破地理限制,粤港澳大湾区的文旅融合正书写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