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帕米尔高原足球少年:逐梦绿茵场,迈向新未来

时间:2025-10-01 02:51:54 来源:中工网 作者:中工网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梓昂 记者 郭剑

初秋时节,阳光正好,是踢球的最佳季节。在距离北京近5000公里的帕米尔高原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的足球少年们结束了他们难忘的北京之行,重新踏入了熟悉的校园和训练场。

上周,由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联合会主办的“巴郎古丽足球梦想启航营”圆满落幕。在这5天里,来自克州的15名小球员怀揣着各自的足球梦想,先后探访了国安训练基地、先农坛女足球场和工人体育场。他们与女足姐姐并肩训练,观看男足哥哥的职业联赛,更在中超比赛的中场休息时段走上球场,展示了自己的球技,体验了一把“不一样的足球瘾”。

克州足球少年在北京展示球技

这群十几岁的孩子,虽然身高、年龄各异,但都是克州足球发展的生动写照。有的孩子从小就在土路上踢球,有的则在校队由非专业体育教师指导训练。甚至有女孩还要面对“女孩子不该踢球”的传统观念。然而,无论条件如何艰苦,观念如何束缚,他们对足球梦想的追求都异常坚定:好好踢球,踢得更好。

克州,被誉为我国的“百年足球之乡”。它地处中亚与中国西部的交汇地带,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人和传教士的到来,现代足球便在这里悄然生根,比国内大部分地区都要早。

“历史记载显示,克州人民很早就开始踢足球了。”克州足球少年的带队教师官薇介绍道。最初,克州人用塞满棉花的花帽当作“足球”,在田间地头展开比赛。1885年,阿图什市的穆萨巴耶夫兄弟在依克萨克村建立了一所小学,并同时建成了一座足球场,现代足球就此在克州扎根生长。“随后,足球逐渐融入学校和社区,成为克州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个多世纪以来,踢球的习惯在这里从未间断。”官薇说。

在这样的氛围中,对足球的热爱往往从家庭开始传递。11岁的穆海麦提·阿不拉江从小就看着父亲在球场上守门,受父亲影响,他对绿茵场产生了天然的亲近感,球感也远超同龄人。在中超联赛北京国安对阵大连英博的中场展示期间,他的“马赛回旋”和精妙传球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喝彩。

“我爸爸以前是门将,他总是说我比他更有头脑。”穆海麦提渴望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前场球员,为队友送出完美的助攻。“看到观众都那么支持我们,真的太激动了!”他说。

然而,对于克州的另一些孩子来说,热爱足球可能意味着一场“逆风追逐”。初三女生约尔克孜·亚力坤从小就喜欢踢球,却总被劝说“女孩子踢球没有出路”。家人更希望她把重心放在学业上,她只能在课余时间自己训练,假期参加集训营来提升球技。

今年暑假,由当地政府和中足联支持、企业资助的“帕米尔之星”青训营项目在克州落地。在那里,约尔克孜收获颇丰。“那二十多天的封闭训练特别苦,但我学到了很多。”她说。也正是因为那段经历,她最终获得了“‘帕米尔之星’青训营金星学员”的称号,并凭借优异表现入选了克州足球少年北京行的名单。

回到克州后,约尔克孜很清楚自己将面临的现实:“如果不能靠足球特长升到高中,可能我就要和‘足球梦’彻底说‘拜拜’了。”但即便如此,她依然没有退缩。“我还是想试一试。”她说。

长久以来,受制于地理和经济条件,克州在足球设施、师资和训练理念上与内地足球发达地区存在不小的差距。当地大多数体育教师并非足球科班出身,有的主修长跑,有的主攻铅球,很少有人专职“足球”。“校队训练更多是由体育教师‘兼带’,缺乏一些系统的训练方法。”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志愿者教师姚智戈说。

“专业”技能层面的匮乏,是克州足球青训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在克州,C级足球教练屈指可数,大部分青训活动只能依赖从喀什、乌鲁木齐和内地城市邀请的专业教练前来义务指导。“这种方式受限于经费和资源,类似的‘输血式’支持难以长期维系。”官薇表示,目前克州青训要想引入一支完整的教练团队很困难,只能尽量一步一步提升当地教练的水平。

目前,随着“帕米尔之星”青训营等项目的实施,克州足球的专业缺口正在被逐渐填补。据了解,该青训营的第一期集训采用了集中封闭训练的方式,“不仅教孩子足球的技术、战术、基本素养,也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严格的封闭式训练对10岁出头的孩子们来说并不容易:许多人第一次体验系统训练,也第一次在“足球之外”被要求遵守严格的纪律。然而,变化很快出现:原本散漫的队伍逐渐有了配合,孩子们在场上开始主动沟通,眼神里的专注感越来越强。

“足球是团队运动,需要很强的纪律性和团队精神,这些是他们以前自己‘踢着玩’时候从未接触过的。”官薇表示,“这不仅是孩子们学习锻炼的机会,也是本地教练团队的一次学习机会。”

这份难得的足球感悟,并不会在孩子们离开青训营时结束。回到家后,他们眼中的生活和周围的世界都在悄悄发生变化。“在学校,参加过训练的同学会有很大的变化。”姚智戈对记者说,孩子回到课堂后,学习态度比以前更加认真了,目标感也更强。

此次北京之行,更让他们的梦想有了新的方向。“老师,我也想在这样的球场踢球!”看完中超比赛后,曾参加过全疆足球总决赛的叶尔兰在看台上脱口而出。个子更小的赛比热·喀日则也说,自己要继续努力,“老师,我也想成为一名女足运动员”。

这些听上去有些微弱的声音在孩子们中间此起彼伏,有的孩子低声对同伴说“太酷了”,有的孩子说心里已经立下目标——去职业赛场,穿上印着号码的属于自己的球衣,成为场上那个被喊出名字的人。“以前只是喜欢踢球,现在我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了。”穆海麦提说,“老师,我也要踢顶级联赛,你们要记住我!”

对这些来自帕米尔高原的足球少年而言,足球已经不仅仅是一场游戏或是一场竞技,而是一条通向未来的路,让他们在奔跑中找到方向,也让“百年足球之乡”的故事,在下一代的脚下继续延伸。

中国青年报北京9月29日电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