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华发深圳全球最大室内滑雪场开业,百亿级冰雪经济新标杆

时间:2025-10-01 17:12:37 来源:界面新闻 作者: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记者 | 王妤涵

华发集团旗下号称“全球最大”的室内滑雪场——深圳前海华发冰雪世界,终于在万众瞩目中揭开了神秘面纱。9月29日,这座备受行业关注的超级文旅项目正式启动试运营,标志着深圳冰雪经济迈入全新发展阶段,同时也拉开了华发股份百亿级文旅跨界投资的序幕。

试运营首日人气火爆,滑雪爱好者热情高涨

开业首日,尽管是工作日,深圳前海华发冰雪世界内依然人头攒动。从室外30℃的湿热天气步入室内零下6℃的冰雪世界,瞬间的温差变化令人震撼。开幕式结束后,5条不同难度的雪道上已布满滑雪爱好者的身影,其中不乏全副装备的专业玩家。

场馆内部 界面新闻记者王妤涵拍摄

一位深圳本地滑雪发烧友向界面新闻表示:“提前一周就在网上买好了票,总算开了,再也不用跑去广州滑雪,大大降低了时间成本。”

“巨无霸”工程:全球最大室内滑雪场的硬核实力

华发深圳前海冰雪世界的“野心”从数据中可见一斑。这座总占地面积约4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的综合体,核心亮点是10万平方米的室内滑雪场:5条专业雪道总长1569米,单条最长雪道达463米,83米的垂直落差刷新全球室内滑雪场纪录。

更关键的是,其中级道、高级道均通过国际雪联(FIS)认证,意味着深圳一夜之间具备了承办高山滑雪回转类国际赛事的资质,直接跻身世界滑雪场馆版图。

界面新闻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尽管项目仍处试运营阶段,但核心功能区已运转有序,暖区的商业部分也已开始营业,整体动线流畅。

场馆内的商业部分 界面新闻记者王妤涵拍摄

除了核心滑雪功能,整个项目还涵盖JW万豪酒店、大型商业街区、写字楼、人才房以及庆典广场等多元化复合业态,展现出打造全天候文旅目的地的明确意图。

从合作开发到独自扛鼎:百亿级项目的波折历程

回溯这个超级项目的发展史,也是房地产行业近五年周期波动的缩影。2020年11月,华发股份与融创中国组成联合体,以127.1亿元竞得宝安沙井地块。在最初的合作框架中,凭借文旅运营经验的融创主导项目并持有51%股权,双方计划总投资367亿元,共同打造成世界级文旅标杆。

然而,行业变局来得猝不及防。2021年下半年起,房地产流动性危机爆发,融创陷入债务泥潭,无力继续为项目输血,合作关系逐渐演变为债权债务关系。项目开发进程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商业地块的开发陷入停滞。

最终在2023年1月,局面迎来决定性转变。华发股份宣布以35.7亿元收购融创所持股权,实现100%控股。这一决策意味着华发从财务投资者转变为完全主导者,需要独立承担后续的巨额投资和运营责任。

今年8月,为盘活资产、回笼资金,华发股份宣布通过政府收储的方式将位于该项目的7块商业用地以44.05亿元的价格转让给深圳土地储备中心。这些总面积7.05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的商业地块,账面价值高达58.41亿元,此次交易华发将承受24.59%的折价,预计亏损超过其2024年净利润的一半,这也为项目未来的运营埋下了挑战的伏笔。

北纬22°的挑战:高温湿热气候下的冰雪奇迹

作为文旅产业的“新兵”,华发运营这座体量空前的冰雪世界,面临着多重挑战。首当其冲的是如何在深圳高温湿热的气候条件下维持室内冰雪环境。

雪场运营专家何丽向界面新闻介绍称:“室内雪场的设计和建造难度大于室外雪场,且投入成本大。在室内,要把山的斜度做出来,基本上是结构超限的设计,怎么确保安全系数,同时兼顾投资成本,是一个挑战。”

她进一步解释道:“同时因为要制冷造雪,数万平方米的室内空间就是一个巨大的冰箱,它的密闭设计要做得很好才能节省能耗。既要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好,还得保证制冷环境稳定,空气循环制冷以及能量转化再利用,此外现在还要达到碳排放的要求,这些都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

为应对这一难题,华发冰雪世界采用了“主动+被动+新能源”组合降碳策略,在屋顶铺设光伏板,每年可发电约650万度,使其成为“会发电的冰雪世界”。此外,第六代造雪系统较常规能效提升12%,雪道下方铺设3层隔热层,采用双层围护结构等多种措施,确保-6℃的冰雪环境与室外高温互不渗透。

客群运营与盈利平衡:滑雪培训成关键突破口

技术之外,客群运营与盈利平衡的挑战更显迫切。从行业规律看,冰雪项目的投资回收期普遍高于房地产项目的周转周期,在门票之外,挖掘二次消费便是盈利的关键。

而滑雪培训便是其中关键的一环。界面新闻从热雪奇迹有关负责人处了解到,据其内部统计,从2021年开始,国内的雪场培训板块每年都保持在8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

这表明滑雪培训是利润提升空间巨大的重要收入板块,华发能否成功复制并超越这一增长模式至关重要。

冰雪“南下”:南方市场成为新增长极

从行业视角来看,自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以来,中国冰雪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23-2024雪季是“后冬奥时期”首个完整的冰雪旅游季,该雪季国内冰雪休闲旅游人数达到了4.3亿人次,创下新高。

《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冰雪产业规模从2015年的2700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890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万亿元大关。

近年国内雪季旅游人次 图片来源:江海证券研报

南方市场正成为新的增长极。虽然行业整体仍呈现“北强南弱”格局,但近年来室内滑雪场的建设热潮正在改变这一态势。除深圳项目外,同样位于大湾区的珠海“万雪汇”也将在今年十一期间投入运营,长三角地区如太仓、杭州等城市的多个项目也在陆续启动之中。

从商业逻辑看,室内雪场与传统室外雪场形成互补格局。何丽表示:“室内雪场客流量全年分布均衡,与传统雪季形成互补关系。”这一特点使其具备稳定的现金流优势,有助于平滑季节性波动带来的经营压力。

然而,行业热潮背后仍需冷静思考。冰雪产业特别是重资产滑雪场馆存在高准入壁垒,不仅初始投资巨大,后续运营更需要专业团队和持续资金支持。在当前消费环境下,如何平衡投资回报与消费者承受能力,并将重资产项目转化为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将成为华发面临的核心课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