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脑供血不足的7大预警信号!6招预防脑梗,守护健康

时间:2025-10-01 18:54:55 来源:诗意世界 作者:诗意世界

一、开篇预警:别让“小症状”拖成“大危机”

“走快两步就头晕,蹲下起身眼前发黑,总觉得是年纪大了扛得住?”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吴长燕主任提醒: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实则是脑供血不足的“无声警报”。

曾有一位52岁的患者,长期熬夜加班,总认为“脑袋发沉不算病”,直到某次开会时突然失语,才确诊为轻微脑梗。追根溯源,竟是十多年的脑供血不足埋下的隐患。

脑供血不足如同大脑的“断电预警”,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杨旭主任指出,它虽不直接致命,却是脑梗、老年痴呆的“前哨信号”。以下7个症状,哪怕出现1个也要警惕!



二、对照自查:7个症状是大脑在“呼救”

1. 头晕发空:踩棉花般的失衡感

并非天旋地转的眩晕,而是一阵一阵的“脑空白”——起身时眼前发黑,走路像踩在棉花上,伴随心慌。这是颈动脉供血减少的信号,尤其血压正常者需警惕,可能是血管粥样硬化在作祟。

2. 脑袋灌铅:午后加重的沉重感

每天下午三四点就眼皮打架、脑袋发沉,熬夜后更明显。中医认为“阳气生发不足”,现代医学则发现,这是血管弹性下降导致的脑部供氧不足。



3. 记忆衰退:熟人名字“记不住”

不是偶尔忘事,而是“刚说就忘”:昨天交代的事转头就丢,钥匙总找不到,往往是家人先发现异常。这是大脑长期缺血导致的神经功能减退。

4. 单侧耳鸣:低频“嗡嗡”声不断

耳朵里持续响着“嗡嗡”声,尤其单侧明显,别误以为是“肾虚”。脑供血不足时,内耳血流减少会直接损伤听觉神经,这是典型的缺血信号。



5. 眼干模糊:看手机久了突然发黑

看书、刷手机半小时就眼干、视物模糊,甚至短暂“黑矇”。这不是老花眼,而是视网膜供血不足——中医说“肝开窍于目”,实则是脑部血供跟不上的外在表现。

6. 失眠早醒:凌晨三四点再也睡不着

躺下翻来覆去,好不容易睡着却凌晨三四点惊醒,以为是“老了觉少”?其实是大脑缺血缺氧导致兴奋中枢紊乱,长期如此会加重供血问题。



7. 肢体发麻:拿筷无力、说话卡壳

最危险的信号!突然拿不住筷子、说话突然卡壳,哪怕只持续几秒,也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这是脑梗的“预警弹”,必须立即就医。



三、根源揭秘:血压正常也会供血不足?

很多人误以为“不高血压就没事”,其实大错特错!吴长燕主任强调,血管粥样硬化、颈椎压迫椎动脉、血液黏稠度升高,甚至心律失常,都可能引发脑供血不足。《黄帝内经》早有记载:“血脉和则神清,气逆则脑昏”,气血不通才是根本问题。

四、保命6件事:每天坚持,远离脑梗风险

1. 颈部通络:早晚3分钟“柔转颈”

颈椎是脑供血的“咽喉要道”,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常见诱因。别做剧烈甩头,试试太极式转颈:坐直后缓慢向左右转头,每侧停留5秒,配合深呼吸,早晚各3分钟,能缓解血管压迫。

2. 动静结合:30分钟快走+10分钟静坐

久坐让血流变慢,每天快走30分钟保持微微出汗,能促进血液循环;再花10分钟静坐调息,中医讲“气为血帅”,气顺了血才通,比吃保健品管用。



3. 饮食调脂:喝对茶、少吃油

别只盯着降压,降血脂、减血黏更关键!少吃油炸食品,常喝“山楂茯苓茶”:山楂10克、茯苓6克煮水,活血化瘀还健脾,适合大多数人。

4. 规律作息:11点前睡“养脑血”

中医说“人卧则血归于肝”,肝脏藏血才能滋养大脑。晚上11点前入睡,让血液在夜间充分回流,比熬夜后补觉管用百倍。



5. 疏解情绪:别让气“堵”了血管

焦虑、易怒会导致“气机郁滞”,让血液瘀阻在血管里。情绪激动时试试“深呼吸法”:闭眼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反复5次,快速平复情绪。

6. 调理脾胃:肠道干净脑才清

现代医学发现肠道菌群与脑功能相关,中医也讲“脾为生髓之源”。三餐定时定量,少吃生冷油腻,每天吃点山药、南瓜,养好脾胃就是给大脑“供血”。



五、结语:防脑梗,从读懂身体信号开始

脑供血不足不是“老年病”,长期熬夜、久坐的年轻人也会中招。杨旭主任强调,早期干预能显著降低脑梗风险。

这7个症状记牢自查,6件事坚持去做,不用靠药补,就能给大脑“通血管、养精气”。

毕竟,比起生病后抢救,不如现在就把健康握在自己手里——你今天为大脑多花的10分钟,都是在为十年后的清醒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