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常州西瀛门:苏超球迷打卡地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时间:2025-10-02 03:54:41 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现代快报

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常州因苏超赛事的热度而成为旅游热门目的地。其中,常州的明城墙遗迹——西瀛门,更是吸引了众多苏超球迷前来打卡留念,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此前的苏超比赛中,常州队一度陷入“八连败”的困境。心急如焚的常州球迷自发聚集在西瀛门前,摆起足球祈福,期盼球队能够进球、赢球。令人惊喜的是,常州队很快打破了“进球荒”,成功摆脱了“十三妹”的尴尬称号。自此,西瀛门在球迷心中便有了“希赢门”“喜赢门”的美誉。

其实,球迷们对“希赢门”的信赖并非空穴来风。西瀛门本身就蕴含着与“赢”相关的深厚历史渊源。

避火改名,西瀛门诞生

历史上,西瀛门曾是明军西营的重兵驻扎之地。由于军营经常发生火灾,人们便将“营”字改为“瀛”,以避“火烧连营”之灾。而“瀛”与“赢”谐音,更使得这里成为商贾追捧、商贸云集的繁华之地,这份热闹一直延续至今。


时间回溯到8月,彼时的常州队正深陷“进球荒”与战绩低谷。在98天的联赛征程中,球队迟迟未能迎来一粒进球和一场胜利。8月12日傍晚,上百名常州球迷自发聚集在西瀛门前,挥舞队旗,唱着战歌,为球队加油鼓劲。他们甚至在西瀛门前摆了一个超大足球,齐声许愿常州队能够“进一球、赢一场、喜赢门”。这份期盼最终得到了回应。8月16日,常州队在对阵镇江队的比赛中,前锋赵连平接队友边路传中,禁区内推射破门,成功打破了球队98天的“进球荒”,并最终以1:0锁定胜局,迎来了常州队的首场胜利。从此,西瀛门成了常州球迷心中的“福地”。

历史渊源,与“赢”结缘

为何常州球迷会坚信这座古城门能带来“赢运”?常州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文史专家张戬炜解释道:“西瀛门与‘赢’的羁绊藏在数百年的历史变迁里。”

明初,朱元璋深知常州“北控长江,东连海道,翼带金陵”的战略地位,便派开国大将汤和驻守,并在城墙西门设驻兵之地“西营”。然而,西营屡屡失火,让地方官颇为头疼。众人琢磨后认为,繁体“營”字头顶双“火”,或是失火根源。于是,他们想到了《周易》阴阳五行互生互克的学说,以水克火,将“营”改为“瀛”。“瀛”是海的意思,足够多的水足以克火。


地名改易后,西瀛一带依托运河漕运的便利,自明清起逐渐成为常州最繁华的商贸核心区。当店、钱庄、药店、绸缎店、布店等商铺挨户排列,镖局、旅馆穿插其间,呈现出一派“百货辐辏”的盛景。清代经学家洪亮吉曾在文中描绘:“吾乡西瀛里中,为百货业集之所。临河一带,半皆染坊,屋上飞竿插天,大率皆布廊也。”彼时,染坊的布竿如林,运河上商船如梭,货物经表场码头沿京杭大运河运往各地。

更因“瀛”与“赢”谐音,西瀛里被商家视作“财富宝地”,钱庄、银号、票号纷纷聚集,逐步从“百货集市”升级为“金融一条街”。据1948年《武进年鉴》记载,当时西瀛里共有银行7家、钱庄票号17家、保险机构6家、银号4家,金融机构密度之高在江南地区罕见。


由于商铺众多且均为木结构房子,前店后坊,厨房连着铺面,故极易发生火灾。即便民国初年成立救火会、配备消防水龙,仍因需绕道大水关或老西门外取水而延误灭火时机。为此,1923年市政当局特地在城墙上增辟城门,定名“西瀛门”,便于商户就近取用运河水灭火。此举还得到了火油业、钱庄业、棉布业等商户的资助。

据常州已故文史专家戴伯元在《常州文史杂谈》一书中说:“(为方便消防取水)拆城砌门,请书法家唐驼写了‘西瀛门’三个楷书字镌石,并于城门外之新码头设立渡船一只,以通南北两岸。”

宋时常州,全国第四大城

“常州城曾是全国第四大城,城墙周长有27.1里,如今只剩下西瀛门这一段221.8米长的城墙。”谈及常州城墙的变迁,张戬炜难掩惋惜。


常州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自战国常州土城依河而筑开始,此后历朝历代均依托运河相继构筑起内子城、外子城、罗城到新城的城厢格局。《常州城垣变迁及城厢图》一书中提及,唐中期常州城周才2里318步,在城墙上走一圈估计半个多小时;到了五代十国吴天祚元年(935年),城周长27里37步,开9门,两宋时间仍其旧制。“日本中国史专家斯波义信统计了宋朝时期所有中国城市的城墙长度,当时中国第一大城市是杭州,城墙长度70里;接下来是开封,城墙长度50.5里;第三是苏州,城墙长度42里;第四大城市就是常州,城墙长度27.1里;第五是镇江,城墙长度26.1里。”张戬炜说。


宋末元兵南下,常州首当其冲。四百年没有经历较大修缮的常州城墙又矮又破,被元军大将伯颜形容为“纸城”。但常州守城军民誓死抵抗,元兵打了半年,动用了20万兵力,才将常州城攻下,留下了“纸城铁人”这一悲壮成语。


“明朝汤和守城时,认为常州的罗城太大,不易防守,便收缩东南西三面,在罗城内改筑新城,新城城周只有10里284步。这里有着汤和的小心思,他是懂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的。”张戬炜解释,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对汤和等手握兵权的开国功勋们颇有猜忌。“当时的常州城墙虽破败,但规制仍在,常州城怎能比南京城大?面对疑心甚重的洪武皇帝,汤和提出了‘缩常州扩南京’的想法,朱元璋同意了,如今的南京明城墙成为世界第一大城垣。后来也看到,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数十位开国公侯获罪被诛杀,汤和却得到了善终。”

据介绍,明清时期,常州城墙修了很多次。尤其是明成化年间,城墙基座换了巨石,新壁增高3尺,常州成为当时的“东南一巨镇”。此后,常州城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和日寇侵占常州的战火,城墙逐步损毁。到了1951年,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常州城墙被拆除,成为常州的遗憾。

古今交融,西瀛门成吉祥地标

2003年,常州市区改造时,发现了一段明城墙残垣。常州市政府按照《清代常州府城坊厢字号全图》,经过省、市文物专家多次论证,本着整旧如旧的原则,对这段明城墙进行原貌修复,这才有了如今的西瀛门城墙。张戬炜说:“当时西瀛门修复时,发现明清老城砖明显不够用,不少常州市民捐出了家里收集的旧城砖。”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唐驼书写的“西瀛门”三字已毁,修复时常州文史专家陈伟堂联系上唐驼的孙子,对方得知后积极寻找字帖,最终寄来一本《唐体书法》。陈伟堂从字帖中挑出“西”“瀛”“门”三字复刻刻石,才有了如今城门上笔力遒劲的题字。


张戬炜坦言:“西瀛门”城墙虽仅长221.8米,但有了它,常州就有了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格。因为在评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规定必须有一段老城墙这一硬件。“有了它,常州就有了发展旅游业的契机。”

如今的西瀛门城墙斑驳而坚毅,城门上方的“西瀛门”题字笔力遒劲。城墙下,古运河缓缓流淌,与不远处的文亨桥、篦箕巷构成一幅动静相宜的水墨画卷,是常州“城郭风帆”“篦梁灯火”的经典景致。常州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常州在保护西瀛里历史风貌的同时,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西瀛里的历史。目前,西瀛里已与西水关、篦箕巷、毗陵驿、青果巷等串联成线,成为常州“运河文化旅游带”的核心节点,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前来打卡。


此次苏超联赛,常州凭借赛事热度成为十足的“流量收割机”,也点燃了常州文旅和消费市场。作为帮助苏超常州队“改命”的“福地”,西瀛门收获了一波球迷粉。而且,随着苏超赛事热度的持续发酵和国庆中秋长假游客打卡热潮的兴起,它的“含粉量”仍在不断攀升。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葛小林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