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成飞集团并入中航电测:成都航空工业格局重塑,未来何去何从?

时间:2025-10-02 06:15:05 来源:赢梯 作者:赢梯

2025年1月,一则关于企业重组的消息在中国航空工业领域引发震动——成都飞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成飞”)正式被中航电测收归旗下,成为其全资子公司。这场变动不仅关乎企业命运,更折射出中国航空工业战略调整的深层逻辑。



成飞:从“独当一面”到“融入体系”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成飞被收购的消息或许令人意外。毕竟,这家承载着歼-7、歼-10、歼-20等明星机型研发生产的企业,早已成为“中国航空制造”的代名词。尤其是歼-20作为中国首款五代机,其诞生标志着中国空军进入世界顶尖行列,而成飞正是这场“换代革命”的核心力量。

但若将视角拉远,会发现成飞的“被收购”并非简单的企业变动,而是一场精心布局的战略整合。正如行业观察者所言:“这就像一位独当一面的老大哥,突然被拉进了亲戚家的户口本,从‘自己当家’变成了‘听调不听宣’。”不过,这种转变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适应新时代竞争需求的必然选择。



成飞的“硬核实力”与多元化布局

成飞的底蕴远不止于军用飞机制造。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军工单位,它从仿制起步,逐步走向自主创新,将“成都制造”推向国际舞台。除了军用领域,成飞在民用方向也早有布局:参与国产大飞机ARJ21、C919项目,涉足3D打印材料、新能源汽车零件甚至风电设备制造。

这种“既能打仗,也能赚钱”的多元化模式,让成飞在军工企业中独树一帜。然而,也正是这种“全能型”定位,让外界对其“并进”中航电测的决定充满疑问:既然自身业务广泛、盈利能力强,为何要选择整合?



中航电测的“蓄谋已久”:从传感器到系统整合

中航电测的出手并非临时起意。作为中航工业体系内专注于电子测控、传感器、飞控系统的企业,它虽不如造飞机风光,但在现代战机中扮演着“神经系统”的关键角色。2023年初,中航电测宣布停牌,提出收购成飞的计划,当时曾引发广泛质疑:“一个搞传感器的,怎么敢动成飞?”

然而,从停牌到谈判、审计、审批,再到2024年夏天重组方案通过监管审批,2025年1月完成股权过户,整个过程按部就班。这背后,是中航电测对成飞价值的深刻认知——它要的不是“吃掉”成飞,而是通过资源整合,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整合背后的战略考量:打破条块分割,提升系统竞争力

这场重组的深层逻辑,在于中国航空工业对新阶段竞争需求的回应。过去几十年,军工企业普遍存在条块分割、重复投资、效率低下的问题。各单位虽有技术资源,但协作不足、信息壁垒严重,甚至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

随着全球航空工业竞争加剧,这种模式已难以适应。竞争对手通过整合资源提升效率,中国军工企业若仍按“各家打各家”的方式运作,势必落后。因此,国家推动军工集团内部重组,强调“系统一体化”“资源集约化”,旨在将分散力量统一调度,提高整体效能。



资源整合:从“工厂”到“平台”的转型

中航电测与成飞的整合,并非简单的“谁吃掉谁”,而是资源互补的典范。中航电测擅长精密控制技术,成飞则精通整机制造能力。一个提供“大脑神经系统”,一个设计“骨骼肌肉”,两者结合将显著提升飞机整体性能。

更重要的是,整合后成飞的角色将从“工厂”转变为“平台”,从“生产者”升级为“整合者”。它不仅能继续制造飞机,还能参与更多系统级项目,在飞控、雷达、武器系统、电子对抗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这种转型,正是现代战机对协同运作需求的直接回应。



成都的“得”与“失”:情感落差与现实基础

对于成都而言,成飞被整合的消息引发情感上的复杂反应。许多人担心“成飞不再属于成都”,但从实际层面看,这种担忧并不完全成立。成飞的生产线、研发中心、总部大楼仍位于成都,员工未变,车间照常运转,飞机生产未受影响。

成飞的“成都标签”源于几十年的产业积淀,而非行政隶属。即使未来改称“中航成飞”,其“根在成都”的事实也不会改变。当然,情感上的落差难以避免——过去成飞是“成都本地一哥”,如今成为中航电测旗下企业,身份确实发生了变化。但与其说“成都痛失成飞”,不如说“成飞走出成都,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未来展望:从“单一品牌”到“系统力量”

成飞融入中航电测体系,并非辉煌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延续。在协同、整合、快速反应成为主流的时代,单打独斗已难以持续。通过资源整合,成飞的技术、人才、经验得以保留,而其使命、方向、责任反而更加清晰。

未来的成飞,或许不再以“单一品牌”出现在公众面前,但它将在更多系统、更多平台中发挥核心作用。看不见它的名字,却能感受到它的力量——这或许就是中国航空工业迈向更高阶段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