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别只在需要时想起中国女足:她们需要更多持续关注

时间:2025-10-04 14:23:42 来源:后体工队长 作者:后体工队长


2025年9月28日,中国女超联赛迎来赛季收官战。最后一轮前,辽宁女足以40分领跑积分榜,北京女足以38分紧随其后。戏剧性的是,最后一轮北京女足主场迎战辽宁女足,最终北京女足以4比0大胜对手,时隔23年再次捧起国内女足顶级联赛冠军奖杯。这场比赛不仅决定了冠军归属,更折射出中国女足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


这种最后时刻决定冠军的剧情在中国足坛并非首次。1999年甲A联赛,升班马“辽小虎”与山东鲁能泰山争夺冠军直至最后一轮。在取胜即可夺冠的情况下,辽足被北京国安1比1逼平,最终获得联赛第二名,未能上演中国版的“凯泽斯劳滕奇迹”。

本次辽宁女足的情况甚至优于当年的辽足——只要打平即可夺冠。但北京女足同样需要胜利才能夺冠,这激发了她们更强的战斗力。最终,北京女足的主场先农坛体育场再次成为辽宁足球的伤心地,与26年前的场景如出一辙。

这场争冠大战吸引了2868名球迷到场观看。这一数字看似不多,却已是本赛季先农坛体育场上座人数最高的一场。除本场外,该球场本赛季最多一场有569人进场,最少一场仅有215人。


相比之下,山东枣庄主场的女足观众数量最为可观,每场观众人数5000起步,时常破万,这在女足赛事中极为罕见。虽然女超联赛某些场次上座人数也能破万,如今年3月山东女足与长春女足的比赛吸引了16097名观众,但这类情况属于个别现象,几百、几千人的到场人数才是常态。

回到争冠大战,2868名球迷中,北京女足的球迷组织仅来了三四百人,但这些球迷几乎从未缺席过北京女足的主场比赛。其余观众中,大部分是北京国安的球迷,就连北京国安的吉祥物“京狮”也在现场活跃气氛,仿佛在为“北京女足,国安的哥哥们挺你们来了”助威。


从观众席的观察来看,许多国安球迷并不熟悉北京女足的球员。但他们都知道当值主裁是男裁判员戴弋戈,这位在中超赛场上就不太受球迷待见的裁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主队球迷攻击的对象。球迷对戴弋戈的批评较为单一,但对辽宁女足的“攻心”手段则层出不穷。

现场仅开放一个看台(不含客队看台),正对着教练席。当客队队务在场边摆放水瓶时,身后会传来“别摆了”的喊声;当客队教练员起身布置战术时,身后的球迷会厉声呵斥“坐下”;最令人不适的是一次发界外球,由于戴弋戈没有发出指令,辽宁队球员只能在场边拿着球站着,身后的球迷认为辽宁女足是在拖时间(当时辽宁女足0比3落后),于是“不踢滚蛋”的喊声响彻整个先农坛。


不仅如此,一些球迷对北京女足球员的表现也不太满意。或许是看惯了男足比赛,他们有时会对女足比赛的节奏之慢感到诧异,当球员没有接到一个看起来应该接到的球时,他们也不会怜香惜玉,犀利的评价时常可见。

中场休息时,一名球迷的话令人印象深刻。他在排队接水时对身边人说:“今年国安也就这样了,男足指望不上了,北京女足必须出点成绩,要不然说不过去。”


关于北京女足和辽宁女足,都有许多故事。国脚张琳艳、王珊珊和老将古雅沙都在北京女足阵中,她们是北京女足一路逆袭的关键;辽宁女足有三位年过30岁的老将,没超过30岁的球员有14位;北京女足曾经陷入资金困境400多天,球员们刚刚熬过经济危机;辽宁女足主教练马琳8年磨一剑,把自己亲手组建的辽宁U12女足差点带成了全国冠军……

但这些故事鲜有人关注。很多人喜欢看足球,但对女足不感兴趣,就像很多现场观众更在意终场时喊出的那句口号:“北京是冠军”。


一场京辽大战或许说明不了什么,但也能折射出女足面临的诸多问题。仅从上座人数来看,除了大多数球迷对女足不感兴趣外,场地容量以及时间安排既是限制因素,也能反映出足协和大众对女足的重视程度。

例如今年6月11日江苏女足与广东女足的比赛,竟然0人到场观看。这还不是最离谱的,比赛中广东女足的陈巧珠远射破门,但球在击中球门后侧的支撑柱后弹了出去,而主裁判和边裁都没有看清,于是示意比赛继续。正当广东女足处在错愕中时,江苏女足顺势发动了反击,扩大了领先优势,最终以3比0取胜。


赛后,陈巧珠直呼裁判员的判罚离谱到家,另一名女足队员彭诗梦也呼吁女超联赛可以安排底线裁判,这件事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了舆情。此后陈巧珠隐藏了微博,不过中国足协也吸取了教训,为女超联赛引入了底线裁判。

本赛季女超联赛的另一件舆情同样是由广东女足与江苏女足的比赛引发的。8月2日,在广东女足与江苏女足的比赛结束后,来自香港的陈婉婷教练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表达了对赛程安排的不满。根据《中国足球协会纪律准则》,这种行为必然会受到处罚。但足协在公布处罚后,外界不知道陈婉婷说了什么。

此后,微博上一名从事移民和投资业务的博主宣称“陈婉婷说中国足球搞不好是因为体制不行”,这一谣言随后被广为传播,即便是中国足球消息人士辟谣也无济于事。此时的陈婉婷成为人们发表暴论的工具,鲜有人在意她真正说了什么,只在意别人说她说了什么。


一直以来,“铿锵玫瑰”都是球迷心中不亚于“中国女排”的存在。人们都知道女足的价值,但很少有人知道女足球员真正的境况。很多人只关心女足的大赛成绩,却忽视了这块金字招牌之下,还有女超联赛这样一个根基的存在。

王霜曾说:“什么时候你们支持女足的角度,不再是为了讽刺男足;什么时候你们的支持,是能看到不仅仅在国家队中的我们,还有俱乐部其他踢球的女足球员们,给她们带来踢下去的意义,那么我们中国女足在未来才会真正强大。”但迄今为止,这番话与女足一样,只有需要被人用到的时候才会被提起。

颇为黑色幽默的是,有一部分主播正是因为知道女足球员的处境,才会在抖音等直播平台上拿着这一点来起号。比如有一名主播在农村的菜园里身穿国家队球衣,宣称自己的工资都被男足拿去买海参了,即便是如此荒谬的言论也大有人深信不疑,但如果你质疑她在哪效力,踢过什么比赛,她只会将你拉黑。


曾经,中国女足是世界强队。但随着欧洲女足在欧洲男足成熟体系的带动下进步神速,中国女足与世界一流强队的差距被逐渐拉开,这种差距不只体现在个人能力和技战术打法上,也体现在了对女足球员的重视程度和保障上。

所以,无论是球迷还是从业者,大家不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先来现场看看女超的联赛吧,给她们一点掌声,让她们知道自己不是独自前行…

反正…别只在需要她们的时候才想起她们。


想与队长的作者团队谈笑风生吗?

欢迎加入读者交流群!

请添加微信:hcctgd1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