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名额的正式公布,一场关于‘扩招’的讨论在网络上迅速发酵。不少考生在查看目标院校招生计划后,直呼‘扩招成了笑话’,甚至有考生调侃‘演都不演了’。这场争议的背后,折射出考生对考研公平性与招生透明度的深切关注。
根据教育部及各高校公布的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部分‘双一流’高校确实在学硕、专硕层面增加了招生名额,但细看专业分布与名额分配,考生发现‘扩招’并非普惠性政策。例如,某985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硕名额增加10人,但同校文科专业名额反而缩减5人;另一所211高校专硕扩招集中在非全日制项目,全日制名额与往年持平。这种‘结构性扩招’让许多考生感到困惑:‘说好的扩招,怎么轮不到我的专业?’
更让考生难以接受的是,部分高校在招生简章中未明确说明扩招专业的具体方向,导致考生在备考阶段无法针对性准备。‘我们按照往年名额复习,结果今年目标专业不扩招,甚至缩招,这不是坑人吗?’一位备考三年的考生在社交平台发文称。
争议的另一个焦点在于招生过程的透明度。有考生指出,部分高校在初试报名阶段未明确公布各专业具体招生名额,仅以‘预计扩招’等模糊表述回应考生咨询,待初试成绩公布后才调整名额,导致部分考生因‘信息差’错失调剂机会。‘这就像考试前老师说不划重点,结果考完发现考的全没复习,扩招成了‘演戏’,考生成了‘群演’。’一位网友的评论引发广泛共鸣。
教育专家分析,这种现象与高校招生资源分配、学科建设重点调整有关。‘扩招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要结合学校师资力量、科研资源与就业市场需求。但高校在信息传递上确实存在不足,容易让考生产生误解。’某高校研究生院负责人表示。
面对争议,考生群体提出两点核心诉求:一是招生计划应提前公示,明确各专业学硕、专硕、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具体名额,避免‘预计扩招’等模糊表述;二是扩招政策应向基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倾斜,而非集中在热门专业或非全日制项目。‘我们需要的不是‘数字扩招’,而是‘机会扩招’——让更多考生能通过公平竞争获得深造机会。’一位备考考生在采访中说。
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加强招生信息公示,明确扩招专业的培养方向与就业前景。这场关于‘扩招’的讨论,或许正推动中国研究生招生制度向更透明、更公平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