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桂香飘起时,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分月饼、赏明月,这早已成为中国人心中刻骨铭心的团圆记忆。然而,老辈人常说“月满有规矩”,那些代代相传的中秋禁忌,并非单纯的迷信,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智慧与生活哲理。
从周代的“秋夕祭月”延续至今,中秋节的习俗与禁忌在古籍中多有记载。《燕京岁时记》《酌中志》等古籍便详细记录了中秋的相关讲究。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八月十五中秋节“最忌讳”做的4件事,记得提醒家人注意。
第一:男性别主动参与拜月仪式
《燕京岁时记》中明确记载:“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古人讲究阴阳调和,月亮属阴,由太阴星君和嫦娥掌管团圆之事。男性阳气重,怕冲撞了月神,因此拜月仪式多由女性主持。
在陕北调研时,我曾亲眼见过村里祭月的场景。祭月活动仍由女主人主持,她们精心摆放月饼、敬上桂花酒,而男人们则在一旁帮忙递东西。这并非是对男性的歧视,老辈人常说“怕糙老爷们碰坏供品”,毕竟过去供月的瓜果月饼要摆得齐整,男性干活粗手粗脚,确实容易出岔子。
不过,这规矩也并非绝对。只有帝王可破例,《开元天宝遗事》中就记载了唐玄宗曾携杨贵妃设“拜月台”的盛况。但民间始终恪守古礼,男性一般不主动参与拜月。
第二:千万别用手指月亮
几乎每个70后、80后都被长辈吓唬过:“指月亮会被割耳朵!”这说法并非空穴来风。道教典籍《铁罐炼》中就有记载,后蜀有妃子对月衣衫不整,结果遭天雷惩罚。
古人把日月星称为“三光”,随意指点是对神明的不敬。在江南地区,老人更会说“指月会被嫦娥记恨”。抛开这些说法看本质,这其实藏着两层智慧:一是安全,中秋夜黑,指月时容易脚下不稳摔跤;二是礼仪,就像对长辈不能指指点点,对自然美景也该有敬畏之心。
现在城里孩子虽不信“割耳朵”的说法,但长辈仍会提醒“好好赏月别乱指”,这礼仪也算是传承下来了。
第三:团圆日绝对不能吵架
老话说“中秋忌口角,不忌吵到年”,这话在福建、台湾一带流传甚广。当地中秋夜全家围坐“拜月桌”听故事,争执会被视作“冲犯月神”。
魏晋文人过中秋讲究“传杯洗盏,儿女喧哗”,强调的是热闹而非吵闹。我见过不少家庭,就因中秋饭桌上拌嘴,往后好几年过节都不热闹。其实古人早想明白了,一年就盼这晚月圆人圆,争吵会让团圆味变涩。
现在生活节奏快,家人难得相聚,更该忍一忍。吃块月饼喝杯茶,矛盾等节后再解决也不迟。
第四:月饼再难吃也别浪费
苏东坡曾写“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早在唐代,月饼就是祭月的供品,象征团圆完整。明代《酌中志》中也有记载,中秋月饼要全家人分着吃,就算吃不完也不能扔。
现在月饼种类多了,有人嫌甜腻就随手丢,这在老辈看来是“得罪月亮”。从实用角度说,古人也发现月饼糖油含量高,浪费可惜还招老鼠。实在不爱吃,象征性尝一口,或者送给邻居分着吃,既不浪费,又应了“团圆分享”的寓意。
这些禁忌随时代变了模样:山西农村仍由女性祭月,但城里男性分月饼已成常态;没人再怕“月亮割耳朵”,但长辈仍教孩子懂礼仪;吵架的忌讳,成了家人相处的善意提醒;不浪费月饼,更是对粮食的尊重。
说到底,“4不做”的核心从不是束缚,而是古人对团圆的珍视:拜月的规矩是敬自然,不指月亮是讲礼仪,不吵架是护亲情,不浪费是惜福气。老传统不用句句照搬,但藏在里面的智慧,值得我们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