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不是给安禄山“平反”,但历史上的他确实是这样的

时间:2025-10-06 04:58:08 来源:空白画布 作者:空白画布

参考来源:《旧唐书·安禄山传》《新唐书·逆臣传》《安禄山事迹》《资治通鉴》及现代学者仇鹿鸣、李碧妍等人研究成果
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年)二月十九日,辽宁朝阳的一间破草屋里,一个混血婴儿呱呱坠地。

父亲是来自西域的粟特商人,母亲阿史德氏是个靠占卜为生的突厥巫师。

母亲给他起名"轧荦山",在粟特语里是"光明"的意思。后来改姓安,就叫安禄山

这个名字在当时的人看来充满了异域色彩,谁也不会想到,它日后会成为震撼整个中华大地的符号。

小安禄山的童年并不好过。父亲早死,只剩下母亲一个人拉扯他长大。

阿史德氏虽然是个巫师,但收入微薄,母子俩经常食不果腹。

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小安禄山却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天赋。

他天生聪颖,学什么都快。更神奇的是,他似乎有着超强的语言天赋,汉语、突厥语、契丹语、奚语、粟特语、回纥语,只要听上几遍就能说得有模有样。

这在当时多民族杂居的边境地区,是极其宝贵的技能。

没人能想到,这个在边境小城出生的胖娃娃,日后会掀起一场改变整个中华历史走向的惊天巨浪。

五十二年后,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九日,已经成为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站在范阳城头,向着南方长安的方向宣布:"今日起兵,直取长安,诛杀奸贼杨国忠!"

从一个边境孤儿到手握重兵的大将军,从深受皇帝宠爱到举兵造反,安禄山的人生轨迹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

而更让人困惑的是,这个在史书中被描绘成十恶不赦的"逆贼",在民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形象。河北民众甚至把他和史思明称为"二圣",给他们建庙祭拜。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边境市场上的语言天才

开元年间,营州柳城的边境市场总是热闹非凡。来自各个民族的商人在这里交易货物,不同的语言在空气中交织碰撞。

在这嘈杂的人群中,经常能看到一个胖胖的胡人少年,他就是安禄山。

少年安禄山跟着母亲阿史德氏住在城外的破屋子里,靠给商人当翻译和中介维持生计。

别看他年纪不大,在这个多民族聚居的边境城市里,他可是个小有名气的"万能翻译"。

汉人商贩要和突厥人做买卖,找安禄山;契丹人要买汉人的丝绸,也找安禄山;奚族人要卖马给粟特商人,还是找安禄山。六种语言在他嘴里切换自如,就像变戏法一样神奇。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个小胖子不光嘴皮子利索,身手也异常敏捷。虽然从小营养不良,身材偏胖,但他的骑术和射艺在当地年轻人中却是数一数二的。

有时候看到胡人商队被土匪抢劫,他还会主动帮忙,几箭就能把土匪射下马背。

当地的胡商们都很喜欢这个机灵的孩子,经常会给他一些小费或者吃的。安禄山也从不嫌弃,总是笑嘻嘻地收下,然后拿回家和母亲分享。

可安禄山的野心显然不止于当个翻译。他经常跑到军营附近转悠,看着那些威风凛凛的唐军士兵,眼中闪烁着渴望的光芒。他知道,要想真正出人头地,就必须进入军队。

机会终于在他三十岁那年到来了。

那年安禄山做买卖时"盗羊事发",被范阳节度使张守抓了个正着。

按照当时的法律,这种罪名足够把他杖毙。就在生死关头,安禄山展现了他过人的胆识和智慧。

他对张守说:"大夫不想消灭奚、契丹两族吗?却要杀掉壮士。"

这句话让张守大为震惊。奚、契丹是当时东北边境最大的威胁,他们经常联合南下抢劫,搞得边境不得安宁。

朝廷派了不少将军去剿灭,都没能彻底解决问题。一个做生意的胡人,居然对边疆形势如此了解,还敢夸口要消灭两族。

张守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个胖胖的胡人。此人"肥白"、"伟而皙",相貌确实不同寻常。

更重要的是,他的话透露出对边疆局势的深刻理解,这绝不是一般商贩能有的见识。

张守"奇其言貌",不但没有杀他,反而把他收入军中。就这样,安禄山从边境商贩摇身一变,成了大唐的边防军人。

这个决定,不但改变了安禄山的命运,也在无意中改变了整个大唐的历史走向。



【二】东北边防的军事奇才

进入军队后,安禄山很快就展现出了他在军事方面的非凡天赋。他不但作战勇敢,冲锋在前,更重要的是,他有着超乎常人的军事直觉和战略眼光。

在一次与契丹人的战斗中,安禄山身中数箭,血流满面,依然不肯后退。

他一手持刀,一手拿盾,单枪匹马冲入敌阵,连斩数人。这种不要命的打法,让敌人胆寒,也让同袍们刮目相看。

可更让人佩服的是安禄山的战术头脑。他深知蛮干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想彻底平定边患,必须从政治层面入手。

安禄山利用自己的胡人身份和语言优势,开始与契丹、奚族的首领们建立关系。

在他们眼里,安禄山不是高高在上的汉人将军,而是同族兄弟。这种天然的亲近感,为他后来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

他的战略很简单:恩威并用,分化瓦解。

对那些愿意归顺的部族,安禄山好酒好肉招待,给他们分封土地,让他们的首领在唐军中担任职务。这些人不但不再为患,反而成了对付其他敌对部族的先锋。

对那些负隅顽抗的部族,安禄山就毫不客气地用武力解决。

可他从不赶尽杀绝,总是给对方留一条出路。打败了敌人,就派人去劝降,许以重利。这样一来,即使是敌人,也对他敬畏有加。

安禄山还有一个绝招:他善于利用各部族之间的矛盾。

契丹人和奚人虽然经常联合作战,但彼此之间也有不少恩怨。安禄山就从中挑拨,让他们自相残杀,自己坐收渔利。

这套恩威并用、分化瓦解的策略效果惊人。短短几年时间,困扰大唐多年的东北边患竟然在安禄山手里得到了基本解决。

契丹和奚族的首领不但不再南下抢劫,还主动要求把自己的儿子送到长安做人质,表示永远不背叛大唐。

朝廷上下都对安禄山的表现赞不绝口。连一向挑剔的宰相李林甫都对他另眼相看,多次在皇帝面前为他说好话。

开元二十九年(742年),唐玄宗正式任命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

从此,这个曾经的边境孤儿正式成为掌管一方的封疆大吏,手下有精兵三万七千五百人。

可安禄山显然不满足于此。他知道,要想在朝中真正站稳脚跟,光有军功还不够,还得学会和皇帝打交道。而这,恰恰是他最擅长的。



【三】深得圣心的宠臣表演

天宝四年(745年),安禄山第一次进京觐见唐玄宗。这次会面,彻底改变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当这个身材魁梧、相貌威严的边疆大将出现在大明宫时,所有人都以为他会严肃地汇报军情,商讨边防大计。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在场的文武百官都大跌眼镜。

安禄山一见到唐玄宗,立刻就变了个人。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然后开始表演他那套独特的"胡儿撒娇术"。

"臣胡人,不识礼仪,见到陛下激动得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说着,这个三百多斤的大胖子竟然在地上打起滚来,嘴里还发出婴儿般的啼哭声。

唐玄宗看得目瞪口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这种反差实在太强烈了:一个在边疆威震敌胆的大将军,在皇帝面前竟然像个撒娇的孩子。

见皇帝高兴,安禄山更加卖力地表演。他说自己是胡人,不懂汉人的复杂礼仪,请求皇帝原谅。

接着,他提出了一个更加大胆的要求:能不能让杨贵妃当他的"干妈"。

这个提议简直是闻所未闻。一个封疆大吏,要认皇帝的贵妃为母亲,这在传统礼制看来是绝对不可能的。可唐玄宗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觉得很有趣,当场就同意了。

从此,安禄山就成了杨贵妃的"干儿子"。每次进宫,他都要先去给"干妈"请安,然后才去见皇帝。

杨贵妃也很喜欢这个有趣的"儿子",经常赏赐他各种珍贵的东西。

安禄山在宫中的表演越来越精彩。他经常给皇帝和贵妃们表演胡旋舞,那个三百多斤的身躯在地上滚来滚去,把整个后宫都逗得前仰后合。

有时候他还会装作听不懂汉语,做出各种滑稽的动作,让唐玄宗笑得前俯后仰。

最著名的是那次"不拜太子"事件。天宝九年(750年),唐玄宗故意安排宴会,让安禄山见太子李亨。这其实是一次政治试探,皇帝想看看安禄山对储君的态度。

结果安禄山的表现让所有人都意外。他见到太子,愣是不肯下跪,还装作不知道这是谁。唐玄宗提醒他:"这是储君,朕百年之后,他就是你的新君主。"

安禄山立刻回答:"臣胡人愚钝,只知道有陛下,不知道还有太子。"

这句话一出,满朝文武都倒吸一口凉气。这可是政治表态啊!安禄山在明确表示,他只认唐玄宗一个皇帝,对太子没有任何敬意。

可唐玄宗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龙颜大悦,当场就赏了安禄山一大笔钱。在皇帝看来,这说明安禄山对自己绝对忠诚,不会和太子集团有任何瓜葛。

这种看似滑稽的表演背后,其实隐藏着极其精明的政治算计。

安禄山深知唐玄宗的心理:皇帝最担心的就是太子势力做大,威胁到自己的地位。通过这种表态,安禄山成功地把自己和太子集团划清了界限,赢得了皇帝的绝对信任。



【四】权力巅峰的危险游戏

凭借着在宫中的精彩表演和边疆的赫赫战功,安禄山在朝中的地位扶摇直上。天宝初年,他的权力达到了人臣的顶峰。

除了原有的平卢节度使职务,安禄山还陆续被任命为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成为同时掌管三镇的军事强人。

他手下的精锐部队达到十五万人,占大唐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其中不少还是久经沙场的边防精锐。

在东北边疆,安禄山俨然就是土皇帝。他的话比朝廷的诏书还管用,当地官员见了他都要下跪行礼。每次安禄山出巡,沿途民众都会跪拜迎接,那场面比皇帝出行还要隆重。

朝廷对安禄山也是百般优待。每次他进京,皇帝都会亲自接见,君臣二人经常一聊就是大半天。

唐玄宗对他的赏赐更是毫不吝啬,金银珠宝、绫罗绸缎,要什么给什么。

安禄山在长安有专门的豪宅,占地数十亩,亭台楼阁应有尽有。

宅子里金银珠宝堆积如山,光是各种奇珍异宝就能装满几个库房。他的奴仆多达数百人,其中不少还是朝廷赏赐的宫女太监。

可表面的风光背后,危机却在悄然酝酿。

安禄山虽然深得皇帝宠爱,但在朝中却树敌无数。文官集团对这个胡人将军的飞黄腾达早就不满,认为他不过是个会拍马屁的武夫。

武将集团也对他的专宠颇有微词,觉得他抢了大家的风头。

更危险的是,安禄山和太子李亨的关系已经彻底恶化。

"不拜太子"事件虽然让他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却也断绝了和储君的关系。李亨心里清楚,等自己继位后,第一个要收拾的就是安禄山。

安禄山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他经常在私下对心腹说:"皇上年事已高,太子对我恨之入骨。等他继位后,我还能有好日子过吗?"

可真正的危机来自另一个方向。

天宝十一年(752年),宰相李林甫病死。接替他位置的,是一个叫杨国忠的人。这个人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朝中的权力平衡,也把安禄山推向了造反的道路。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堂兄,表面上是靠裙带关系上位的外戚。

可实际上,这个人的政治手腕极其高超,心机更是深不可测。他很快就察觉到了安禄山的威胁,开始想方设法要除掉这个心腹大患。

两人的第一次交锋,是在天宝十二年(753年)的一次朝会上。杨国忠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质疑安禄山上报的军功,暗示他虚报战绩。安禄山当场反驳,两人差点在朝堂上吵起来。

从此,杨国忠开始了对安禄山的全面打压。他先是在皇帝面前不断说安禄山的坏话,暗示他有反叛之心。

接着,他开始从经济上卡安禄山的脖子,以各种理由削减三镇的军费供应。最狠的是,他还派人到安禄山辖区去"巡视",实际上就是去挑毛病找茬。

安禄山一开始还能忍受,毕竟他知道这背后有皇帝的默许。可杨国忠越来越过分,甚至开始暗示要调他回京城担任闲职,实际上就是要剥夺他的兵权。

这下安禄山坐不住了。没了兵权的安禄山,等太子继位后还不得被千刀万剐。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

天宝十三年(754年),矛盾终于激化了。杨国忠再次向唐玄宗进言,说安禄山必定会造反,若不信可以召见,他肯定不敢来。

结果安禄山冒着生命危险来了。他在华清宫觐见唐玄宗,鼻涕眼泪一把地哭诉杨国忠要害他。

唐玄宗心软了,想任命他为宰相以示安抚,却被杨国忠坚决反对。

最终,安禄山只能带着满腔怨气回到范阳。这是他最后一次见到唐玄宗,也是大唐盛世的最后回光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