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杰·伊伯特
译者:F
校对:飞起来的圆圈
在电影的浩瀚星空中,总有一些作品如流星般划破夜空,留下永恒的光芒。沃纳·赫尔佐格的《陆上行舟》(1982)便是这样一部电影,它不仅被誉为电影史上最疯狂的作品之一,更是将荒诞剧与视觉幻象完美融合的典范。
荒诞与现实的碰撞
《陆上行舟》讲述了一个歌剧狂热爱好者菲茨卡拉多(克劳斯·金斯基饰)的疯狂计划——他决心在陆地上将一艘重达360吨的船从一个河系拖曳到另一个河系。这一荒诞不经的设定,在赫尔佐格的镜头下变得既真实又震撼。影片中,那艘巨船在雨林中被拖上一个斜度达40度的泥泞斜坡的场景,至今仍让观众瞠目结舌。
赫尔佐格拒绝使用特效,坚持实拍。他认为,观众能够分辨出真实与虚假的差别。这种对真实性的执着追求,使得《陆上行舟》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震撼力。
史诗级拍摄背后的故事
《陆上行舟》的拍摄过程堪称一部史诗。赫尔佐格不仅将影片中的疯狂计划付诸实践,更在拍摄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一场秘鲁和厄瓜多尔之间的边境战争阻碍了他最初选定的拍摄地点,迫使他不得不寻找新的拍摄地。
在拍摄过程中,主演杰森·罗巴兹因感染阿米巴痢疾而退出,米克·贾格尔也随后离开。赫尔佐格不得不求助于以狂野著称的克劳斯·金斯基。金斯基的加入,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疯狂与不可预测性。
纪录片的见证
莱斯·布兰克和莫琳·戈斯林制作的纪录片《电影梦》(1982)详细记录了《陆上行舟》的拍摄过程。这部纪录片不仅展现了剧组在雨林中的艰苦生活,更揭示了赫尔佐格对电影艺术的执着追求。
在纪录片中,赫尔佐格曾公开指责雨林“肮脏又卑鄙”,并表示如果上帝存在,这片陆地一定是他在暴怒中创造的。这种对拍摄环境的极端描述,反映了剧组在拍摄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疯狂的纪录与意义
《陆上行舟》不仅创下了电影拍摄的疯狂纪录,更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影片中,菲茨卡拉多通过制冰机器赚到了一些钱,而他的情妇(克劳迪娅·卡汀娜饰)则是一个开妓院来服侍富有的橡胶交易商的女士。两人前往歌剧院的途中,菲茨卡拉多意识到了他一生的使命:在雨林中建造一个歌剧院,并聘请卡鲁索在其中演唱。
这一梦想的实现,依赖于将一艘船从另一个河系带过来。真实的菲茨杰拉德曾移动过一艘32吨的船,但赫尔佐格被一艘巨船在倾斜山坡上缓缓移动的画面所触动,从而创作出了这部电影。
赫尔佐格的拍摄哲学
赫尔佐格总是更加着迷于画面而非故事。他与土著的亚马逊印第安人一起工作,将他们的面孔变成这部作品的重要元素。影片中,菲茨卡拉多从睡梦中醒来,发现床边围绕了一群孩子;印第安人漠然地注视着河流,甚至没有注意到菲茨卡拉多的凝视。
这些场景基本由面孔构成,带着观察、审视意味的面孔,正尝试着占卜出是什么在驱使着这个身穿白色套装的人。赫尔佐格的这种拍摄哲学,使得《陆上行舟》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不完美的卓越
《陆上行舟》虽然不完美,但却是卓越的。在那样的地点、以那种方式拍摄,这部电影不可能在不减料的情况下做到完美。影片结局那个有雪茄的场景,或许令人失望;但在船到达山顶之后,所有的东西都必然会令人失望。
具有决定性的事实是,赫尔佐格不急着讲述他的故事;他寻求的不是情节的推进,而是画面幻像的共鸣。这艘船冲击撞入翻涌着致死急流的死亡之河的场景,比任何常规的手法都看起来更令人毛骨悚然。
赫尔佐格的冒险生涯
在过往四十年来的众多导演之中,很少有人能像沃纳·赫尔佐格那样创造过如此富激情与冒险的职业生涯。他的纪录片《灰熊人》(2005)是关于一个与阿拉斯加的灰熊相处了13个夏天的男人的故事,这部片子是《陆上行舟》精神上的手足——人都被对于野外挑战的迷恋驱使着。
一次又一次,在非洲、澳洲、东南亚和南美洲拍摄的各种电影中,赫尔佐格不断被地球上越来越遥远的目的地所吸引。他不想在一个没有狮子、没有如狮子般的人的世界里存活。
结语
《陆上行舟》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部关于梦想、冒险与现实交织的史诗。它让我们看到,当疯狂与才华相遇时,能够创造出怎样令人震撼的作品。沃纳·赫尔佐格用他的镜头,记录下了这个世界上最疯狂也最真实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