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中国暂停必和必拓铁矿采购:汇率战前奏与人民币国际化新动向

时间:2025-10-06 12:46:39 来源:青青子衿 作者:青青子衿

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暗流涌动,中国暂停必和必拓铁矿采购的决策,正释放出不同寻常的信号。



战略暂停:直击美元定价体系核心

2025年9月30日,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突然要求国内钢企暂停采购必和必拓(BHP)海运铁矿石。这一决策犹如投石入水,在澳大利亚政商界激起千层浪。澳总理阿尔巴尼斯公开表示"深感失望",背后折射出的是澳大利亚经济对铁矿石出口的深度依赖——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买家,占其出口总量的60%以上。

这场博弈的实质远超商业范畴。当中国买家开始质疑美元计价体系本身时,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权争夺战已进入新阶段。过去二十年,中国虽占据全球铁矿石贸易量70%的份额,却始终被困在美元定价的牢笼中。华尔街投机资本、矿业巨头报价机制与期货市场联动形成的价格波动,让中国制造业承受着每年数百亿美元的额外成本。







人民币突围:从石油到铁矿的路径

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布局早已展开。2023年底,沙特与中国完成首笔人民币计价原油交易;2024年,中巴签署双边结算协议;今年以来,印尼、阿联酋、阿根廷等国相继加入人民币跨境结算体系。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日均成交额屡创新高,标志着"石油人民币"体系初具规模。

铁矿石领域的突破更具战略意义。作为制造业命脉,中国每年进口超10亿吨铁矿石,其中25%来自必和必拓。若实现人民币计价,不仅将重构贸易结算体系,更可能引发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必和必拓内部文件显示,其高层对人民币结算方案"极度谨慎",担忧此举将削弱美元流动性优势。





货币体系重构:历史性窗口期开启

当前国际金融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美国财政赤字突破35万亿美元,美联储利率政策反复无常,全球央行持续减持美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比例2024年已超越欧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结算货币。

这场变革的深层逻辑在于:当中国制造业规模突破40万亿元大关,当全球最大原材料市场开始质疑美元定价权,货币体系的重构就成为必然。暂停必和必拓铁矿采购,本质上是中国在测试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人民币承受力"。正如拆解炸弹需要先探明结构,中国正通过精准打击美元定价的"命门",为构建人民币计价体系铺路。







战略深意:构建新货币生态

美元霸权的瓦解不可能一蹴而就。美国资本市场深度、避险需求和金融体系优势仍构成强大护城河。但中国通过铁矿石领域的精准出击,正在构建一个包含原油、铁矿、铜铝等多品类的人民币计价网络。这种"渐进式重构"策略,既避免了与美元体系的正面冲突,又为未来国际金融博弈预留了战略空间。

当全球最大原材料买家开始用人民币"投票",当必和必拓们不得不认真考虑结算货币选择,货币体系的权力平衡已悄然改变。这场始于铁矿采购的博弈,终将演变为21世纪国际金融秩序重构的序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