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初,日本提出“50年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时,国际社会普遍持怀疑态度,甚至不乏嘲笑之声。然而,时间尚未过半,日本已接近完成目标的六成,这一现实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深思。
当年,许多人认为日本此举不切实际,是白日做梦。但如今,日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其科技实力的稳步提升。
面对日本的成就,有人质疑诺贝尔奖的含金量,认为其已被西方国家操纵。然而,诺贝尔奖的权威性在科学界依然无可撼动,这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态,或许正是我们反思的起点。
个人认为,造成这种差距的核心原因主要有三点:科研投入、教育理念、科研环境。
诺贝尔奖,尤其是自然科学奖,更倾向于颁发给那些在基础科学研究上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这些成果往往需要几十年的沉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日本在基础科技研究上的投入和耐心令人钦佩。他们愿意静下心来,慢慢出成果。反观我们,似乎更追求速度和效率,希望昨天研究,今天就能出成果,明天就能应用变现。
一些科学专家往往什么赚钱快就研究什么,缺乏对基础科学的深入探索。诺贝尔奖需要的是慢工出细活,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试问,在当下的环境下,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日本教育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多位日本诺贝尔奖得主在回忆成长经历时,都提到了童年时代亲近自然、自由探索的重要性。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修曾说:“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为什么会发光。”这种纯粹的科学精神,在日本教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反观我们的教育,更加偏向于“考试化”的模式。好好学习考上一个好高中、好大学,然后出来找到一个好工作或考编,似乎成了教育的终极目标。
即使一些学生从事了科学研究,他们想的也是赶快出成果、赶快变现、赶快让自己变得更加富有。这种功利心态,或许正是阻碍我们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因素之一。
很多研究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不断投入。而且,即使投入了几十年,也不一定就会出现成果,更加不一定获得诺贝尔奖。
请问大家一句,有几个人愿意默默无闻的从事几十年的科学研究,而且还可能没有任何成果的科学研究呢?
在这样一种现状之下,我国科研经费分配中竞争性经费占比超过70%,科研人员平均课题周期不足3年。这种“短平快”的科研模式,是难以支撑需要长期积累的重大科技突破的。
要想在科技上获得原创性的突破,要想持续不断的获得诺贝尔奖,那么就要持续的投入、耐住寂寞的慢慢研究、还要有一个与之匹配的社会和教育环境加持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