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富汗境内互联网服务遭遇全面中断,这一极端措施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据路透社报道,塔利班政权已下令全国运营商暂停互联网接入服务,导致超过3800万阿富汗民众陷入信息真空。
这场史无前例的网络封锁始于9月15日凌晨,喀布尔、坎大哈等主要城市的移动数据网络突然中断。运营商内部文件显示,此次断网指令直接来自塔利班通信部,要求"立即停止所有互联网数据传输服务"。当地居民通过卫星电话描述称,手机信号栏显示"紧急呼叫"状态,仅保留基础通话功能。
技术管控背后的政治逻辑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断网行动折射出塔利班政权对信息传播的深度焦虑。网络安全专家阿里·汗表示:"通过切断互联网,塔利班试图控制三个关键领域——国内舆论、国际形象和反政府势力联络。"这种技术管控手段与2021年他们重新掌权后实施的媒体审查制度一脉相承。
历史数据显示,自2021年8月塔利班重新执政以来,阿富汗已发生多次局部断网事件。2022年6月,坎大哈省因"安全原因"断网72小时;2023年3月,全国范围断网4小时以"维护社会稳定"。但此次持续数日的全面断网尚属首次,其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远超以往。
国际社会的双重反应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发表声明,称"全面断网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特别是获取信息和言论自由的权利"。欧盟外交政策代表博雷利在推特上表示:"在21世纪实施信息封锁是不可接受的倒退行为。"
与此同时,部分中东国家选择保持沉默。巴基斯坦外交部发言人仅表示"理解阿富汗面临的安全挑战",伊朗官方媒体则重点报道塔利班"维护国家安全"的举措。这种差异反映出国际社会在阿富汗问题上的复杂立场。
民生与经济的双重打击
断网带来的连锁反应迅速显现。喀布尔的数字支付系统瘫痪,导致市场交易量下降60%;赫拉特省的在线教育平台中断,影响超过12万学生;坎大哈的跨境电商业务完全停滞,当地商人估算每日损失达50万美元。
更严重的是医疗系统受到冲击。无国界医生组织报告称,远程医疗咨询中断导致偏远地区患者无法及时获得专家诊断,至少3起紧急病例因通信中断延误治疗。世界银行警告,若断网持续超过一周,阿富汗GDP可能下降0.8-1.2个百分点。
深层原因探析:恐惧什么?
政治学者认为,塔利班此举暴露出三大担忧:其一,防止反对势力通过社交媒体组织抗议活动;其二,阻止国际媒体获取真实人道主义危机画面;其三,维持对年轻一代的思想控制。路透社获取的内部文件显示,塔利班情报部门监测到"境外势力利用加密通讯策划示威"的情报,这成为断网的直接导火索。
这种管控模式与朝鲜、伊朗等国的网络管理策略存在相似性,但阿富汗的特殊国情使其影响更为复杂。作为全球最年轻的国家之一(平均年龄18.4岁),阿富汗70%人口依赖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全面断网相当于切断了社会运转的神经中枢。
未来走向:信息孤岛能否持续?
技术专家指出,完全封锁互联网在技术层面难以长期维持。卫星通讯和虚拟专用网络(VPN)的使用正在增加,暗网交易平台也出现活跃迹象。但塔利班已部署网络监控部队,对使用VPN者处以罚款甚至监禁。
国际电信联盟数据显示,阿富汗互联网普及率已从2020年的21%升至2023年的34%,这种技术进步与政治管控的矛盾将日益尖锐。如何平衡安全需求与民生发展,成为考验塔利班治理能力的关键命题。
在这场信息与权力的博弈中,3800万阿富汗人正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当互联网这个"数字氧气"被切断,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将如何延续?这个问题,不仅关乎阿富汗的未来,也考验着整个国际社会的智慧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