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严益唯深度报道
10月5日晚,中甲联赛第25轮焦点战在广西平果主场打响,对阵双方为广西平果与重庆铜梁龙。这场关乎争冠与保级的关键战役,因一次意外重伤事件引发广泛争议。比赛第50分钟,主队外援阿萨莫阿在边线附近被重庆球员张志雄从身后冲撞,失衡后头部重重撞上场外LED围挡,当即被救护车送医治疗。
赛后新闻发布会上,广西平果主帅前田浩二三次用"丢人"形容对手行为,其愤怒源于两点:一是犯规动作的危险性,二是赛后对手无人当面致歉。次日凌晨,重庆铜梁龙通过官方微博发布致歉声明,承认"维护尊重与友谊是双方共同责任",但这份声明未能平息舆论。广西平果俱乐部随后发布的伤情通报显示,阿萨莫阿存在高位截瘫风险,事件迅速引发非体育媒体关注,"太恶劣"等词汇成为评论区高频词。
10月8日,中国足协裁判委员会发布最新评议报告,为事件定性提供权威依据。评议组多数意见认为:重庆16号(张志雄)的犯规属于鲁莽动作,未达严重犯规/暴力行为标准,不应出示红牌;阿萨莫阿的重伤带有意外成分。同时确认,本场LED围挡距边线3米,符合国际足联(FIFA)球场指南推荐值(3-4米)及中甲规程要求(1-5米)。
从竞赛规则角度分析,此次判罚具有合理性。根据《竞赛规则》第12条,犯规量刑取决于动作危险等级:无意犯规、鲁莽犯规(黄牌)、过度用力/危及安全(红牌)。现场画面显示,张志雄的犯规未出现典型红牌动作(如离地飞铲、亮鞋底踹腿、肘击头颈等),VAR也未介入,因此黄牌判罚符合规则。
然而,规则合规不等于道德无瑕。事件中更令人不安的是对可预见危险的忽视。边线外3米处即为LED围挡,高速身后推撞极易将球员推向坚硬围挡边缘。职业球员理应具备这种风险预判能力,但现场反应却暴露出严重问题:当阿萨莫阿仰面痛苦倒地时,周围首先聚集的是争执球员,而非实施急救或维持伤者头颈中立位的人员。这种"冷漠"瞬间,让足球场失去了应有的尊严。
对比世界足坛经典案例,2019/20赛季英超戈麦斯重伤事件中,肇事者孙兴慜第一时间崩溃失声,本能伸手阻止二次伤害,其痛悔与关切化解了古迪逊公园的对立情绪,对手队长赛后还走进更衣室安慰。相同的"犯错"场景,不同的"第一反应",导致截然不同的赛场氛围。反观此次中甲事件,张志雄在可预判危险时仍鲁莽犯规,撞击后首先举双手表示无辜;场上球员对峙多于陪护,这种"规则内冷漠"才是真正"丢人"的行为。
安全保障不应止步于距离合规。围挡材质是否过于坚硬?冲撞时是否具备溃缩功能?边线外两米是否保持平整以提供翻滚保护区?这些细节同样关乎球员安全。更关键的是,肇事者道歉不应是事后算计的文字游戏,而应是意外发生时的本能反应。从公开视频可见,现场对疑似颈髓损伤的伤员缺乏基本处置:未固定即搀扶起身,进一步叠加风险。在业余联赛热度上升的当下,职业赛事更应成为专业与尊严的标杆。
职业足球的对抗难免冲动,但规则无法预防所有意外,更无法独自捍卫尊严。真正的最后防线,是球员从小被种下的职业良知:预判风险,克制动作;有人倒地,先护人后争论。正如孙兴慜父亲所言:"如果你可以轻松破门,但有人受伤倒地,就把球踢出边线。做人第一,足球第二。"这场讨论不应止步于"黄牌还是红牌",而应成为推动中国足球职业化进程的重要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