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帅:四执网络杯,以专业守护绿茵公平
—— 记北京市足协预备国家级裁判员的足球盛宴执裁经历
“网络杯就是喜欢足球人的盛宴,无关职业,只为热爱。”近日,在2025中国网络媒体足球精英赛(简称“网络杯”)的赛场旁,北京市足协预备国家级裁判员杨帅用一句话,道出了他连续四年执裁这项赛事的深刻感受。从初次登上网络杯的执裁席,到如今成为熟稔赛场的“老裁判”,他不仅见证了赛事的逐步成长,更以精准的判罚和耐心的沟通,为互联网从业者的“绿茵狂欢”筑牢了公平的基石。
四度执裁,见证球员素养逐年提升
作为第四次执裁网络杯的“常客”,杨帅对赛事的变化有着最为直观的观察。“和前几届相比,今年无论是球员还是教练的竞技水平,还是规则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他坦言,如今的球员在攻防转换中更加具有章法,对足球规则的理解也更为细致。以往常见的“球员紧盯对手忽略出球瞬间、误判越位”的情况已经大幅减少,就连与裁判团队、对手的沟通,也多了份理性与尊重。
“足球鼓励合理身体对抗,今年球员对‘合理’的把握很到位。”杨帅回忆道,本届赛事的对抗激烈程度虽然高于普通业余赛事,但球员们却能在竞技热情与规则边界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大家更专注于比赛本身,让赛场既充满张力,又不失秩序,这是最让我惊喜的变化。”
平衡“严”与“暖”,手球判罚成重点科普
在业余足球赛事中,越位判定、犯规尺度常常是争议的焦点。但杨帅表示,由于本届网络杯球员的规则意识普遍提升,这类争议已经不再突出。在执裁过程中,他始终在“严格规则”与“鼓励参与”之间寻找着平衡点:既不纵容违规动作,避免安全隐患;也不因过度严苛而打击球员的参赛热情。
“最想跟球员提醒的是手球规则。”杨帅特意解释道,并非所有“球打手”的情况都是犯规,“裁判会综合考量球与手的距离、手部位置,以及手的张开程度等细节,这些都需要大家理解。”他希望通过科普,能够减少不必要的争议,让球员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享受比赛上。
针对性筹备,确保判罚公平统一
考虑到参赛球队均来自互联网企业,球员的岗位不同、运动基础差异较大,杨帅与北京市裁判团队早早地就做了针对性的准备。“赛事前和赛事中,我们会定期召开规则总结会,深入研究具体判例,确保所有裁判的判罚标准统一。”同时,团队还通过线上平台、线下会议等方式,向各队宣讲规则要点;赛事方的领导也会协助沟通,帮助球员理解判罚逻辑。
“无论基础如何,大家都该在同一起跑线竞技。”杨帅说,这些准备不仅是为了公平,更是为了让不同水平的球员都能在赛场上找到归属感。
默契协作,手势与眼神成“执裁语言”
一场顺利的比赛,离不开裁判团队的高效配合。杨帅介绍说,执裁团队里的边裁、第四官员、裁判长及比赛监督,早已形成了独特的“默契密码”。“除了既定的手势外,一个眼神、甚至身体朝向的细微变化,我们都能快速理解对方的意思,这是常年一起执裁练出来的信任。”
面对球员和教练时,杨帅则多了份耐心。“球员在赛场上难免有情绪,也会对判罚有疑问。”他会在疑似犯规、对抗争议的节点,一边安抚情绪,一边清晰解释判罚依据,“沟通不是单向的,我们和球员之间是相互理解的过程,这样才能让比赛更流畅地推进。”
执裁有收获,在热爱中看见足球魅力
谈及执裁网络杯的收获,杨帅笑称“成长远不止于专业”。“能参与这么高规格的赛事,对我的判罚精准度、心理素质,还有和球员的沟通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更让他触动的是,看到不同岗位的互联网从业者因足球而聚集,“大家放下工作身份,为同一场比赛全力以赴,这种全民参与的热情,让我更懂足球的魅力——它不只是一项运动,更是连接热爱的纽带。”对网络杯的定义,杨帅的答案依旧坚定:“就是喜欢足球人的盛宴,简单又纯粹。”而他,也将继续以专业为笔,在这片绿茵场上,为这份纯粹的热爱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