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消息,据IT之家报道,中国联通已正式开启eSIM业务预约通道。截至10月10日,线上预约人数已突破3.9万人,这一数字虽显活跃,但与竞争对手相比仍显逊色。
用户只需通过中国联通App首页顶部入口,即可轻松进入eSIM预约专区,填写相关信息后完成预约登记,流程简便快捷。
图源:IT之家
然而,与移动9月21日开启预约时的盛况相比,联通的3.9万预约人数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移动预约入口上线仅4小时,排队人数便冲破15万大关,显示出用户对eSIM业务的极高热情。
回顾过去,两年前的暂停风波对eSIM业务的影响不容忽视。2023年,三大运营商曾以防范诈骗为由集体下架eSIM业务,这一举措导致不少用户持观望态度,对eSIM的未来发展心存疑虑。
eSIM业务最让人诟病的是其“电子化”、“无卡化”的特点与线下办理要求的矛盾。在数字时代,用户期望的是更加便捷的服务,而eSIM却需用户亲自跑营业厅,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其便捷性。
运营商坚持线下办理,或许有其深层考量。毕竟,eSIM业务涉及实名认证问题,线下核验能够更有效地规避风险,如利用非实名号码进行电信诈骗等。
但实名制与线上便捷办理并非不可兼得。如今,许多金融业务都能通过线上人脸识别完成,技术层面已不是问题。因此,用户普遍希望“必须跑营业厅”只是过渡阶段的权宜之计。
图源:网络
尽管存在诸多不便,但eSIM逐渐取代实体SIM卡仍是大势所趋。对于经常出差的打工人和旅行爱好者来说,eSIM无疑是真正的福音。一部手机可以存储多个国家或地区的eSIM套餐,入境即切换,真正实现全球通。
当然,理想与现实之间仍存在差距。eSIM在普及路上还需克服技术局限、用户认知和习惯等重重障碍。
技术本身的局限是首要问题。eSIM与手机强绑定,无法像实体SIM卡那样随意插拔。一旦手机损坏,号码就可能失联,用户只能再跑一趟营业厅处理。而实体卡则可以在手机损坏时拔出,插到备用机上应急。
更大的挑战在于用户认知和习惯。有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中仅27%了解eSIM业务,45岁以上群体的接受度甚至不足20%。毕竟,实体卡已经使用了十几年,突然变成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老一辈用户确实难以适应。
此外,国内双卡用户占比高达68%,目前eSIM在多号管理方面仍受政策限制,换运营商流程也远不如拔插卡方便。
正因如此,当前的eSIM就像一个半成品:噱头很足(无需插卡),但槽点也不少(得跑营业厅、维修不便、功能受限)。运营商既想抢占新技术风口,又怕触碰监管红线,所以只能顶着用户的吐槽,推出这么个半成品。
图源:Apple
尽管eSIM优缺点掺半,但其重启对于未来科技的发展仍有重大意义。今年全球智能穿戴设备预计出货超8亿台,近半数为eSIM机型;工业传感器领域的eSIM连接数更是暴涨120%。
eSIM的本质是更自由的连接方式,手机只是开始。未来的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家居等设备,都将依赖它实现更简洁、可靠的通信。
说到底,三大运营商对eSIM的态度其实很明确:既着急推进,又不愿完全松口。直到苹果这类强势终端厂商入场,移动和联通才陆续“松绑”。这也难怪网友总说——“西药”才管用。
eSIM的进展一拖再拖,那么,年底前我们能不能等到全面线上办理的那一天呢?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