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完今年的男篮欧锦赛,我深感震撼,并有一些强烈的感受想与大家分享。目睹德国、土耳其等国家篮球队展现出的高水平,相信屏幕前的你我,都能感受到中国男篮与他们之间的显著差距。
只有真正看了欧锦赛,你才会更深刻地理解余嘉豪所说的那句话:“如果一直留在国内联赛,很难接触更高强度的对抗。”这句话道出了中国男篮与欧洲篮球在身体对抗上的鸿沟。
不同于NBA的特质,欧洲篮球融合了高强度的身体碰撞、严谨的战术纪律和出色的团队协作。当我们将中国男篮与欧洲球队进行对比时,不难发现:咱中国男篮,在身体对抗上确实存在不足。当然,这是与欧洲队相比,在亚洲范围内,我们的身体条件并不吃亏。
足球和篮球,作为两项高度依赖对抗的运动,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技术再精湛,如果身体素质不达标,也难以在高强度的比赛中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能在高强度对抗下依然保持技术优势,那才是真正的实力。
然而,在我们这里,往往过分强调基本功,而忽视了身体素质的重要性。现在的舆论和媒体导向,有时甚至将“身体好”、“用身体打球”视为贬义词。非得原地变向、花式运球才是帅?用身体对抗就“丢人”?
殊不知,欧洲篮球正是以身体对抗著称。你去看看欧洲球员的平均身高和体格,就会明白身体条件在篮球运动中的重要性。
有人可能会反驳说,欧洲篮球打得好是因为配合默契、团队协作出色。但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支撑他们打出如此默契的团队篮球?是什么支撑他们在高强度对抗后依然保持出手的稳定性?是什么支撑他们做出如此扎实的掩护和精妙的传切?
除了习惯养成、青训理念和国家文化等因素外,一定离不开两个字:身体。欧洲篮球以高强度身体对抗著称,比赛中普遍强调肌肉对抗与防守硬度,尤其在国际赛场和职业联赛中表现尤为明显。
那么,在篮球和足球运动中,什么是好的身体条件呢?经常有球迷认为,梅西身体不好,只靠技术。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你只看到了梅西的各种过人,却没看到防守球员拉都拉不住他,看不到他在全力冲撞下依然纹丝不动。
好的身体条件,不仅仅局限于身高。力量、耐力、速度、协调性和心肺功能同样重要,它们能够支持球员在高强度的跑动、对抗、跳跃和快速变向中保持出色的表现。
然而,在我们这里,太多人无法理解这一点。甚至有“库里天赋一般”的逆天搞笑结论。这反映出我们对身体条件在篮球运动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以德国男篮为例,他们近年来强势崛起,成为FIBA赛场最适应高强度对抗的球队之一。他们能赢美国队,能与美国队跑着打、无惧对轰,这放以往是不可想象的。身体能力的提升和4位非洲裔球员的加入,是德国队四年内连夺世界杯、欧锦赛的核心原因。你去看看他们打转换的能力,就会明白身体条件对比赛结果的重要性。
德国男篮近年来身体素质显著提升,得益于黑人球员的融入(如施罗德、邦加),整体对抗能力、爆发力和移动速率明显增强。施罗德的身体条件并不差,他在高强度对抗下依然能完成抛投和变向突破,核心力量非常出色。
如果你看了欧锦赛,就会发现出成绩的球队都离不开好身体。从德国到土耳其,再到希腊、芬兰,这些球队的锋线球员壮得像牛一样,还有出色的持球能力。
东契奇的身体条件更是无需赘述。而那些前南国家,如巴尔干地区的球员,身高和肌肉类型具有天然优势,整体身体能力非常出色。像北欧的芬兰队,这次能进四强,也与球员身体素质的提升密不可分。
好巧不巧的是,中国男篮出成绩的时候也是身体条件最好的时候。以2008年为例,姚明、易建联、王治郅等球员的身体条件都非常出色。再往前数,刘玉栋、胡卫东、巩晓彬、巴特尔等球员的身体条件也同样优秀。
同样地,中国男足出成绩的时候球员身体条件也很好。从范志毅到孙继海再到李铁等球员的身体条件都非常出色。然而现在的球员身体条件如何呢?做力量训练的水平又如何呢?
从2023年世界杯到刚刚结束的亚洲杯,赵睿为何能在国家队发挥出色?而赵继伟在CBA呼风唤雨、两届FMVP得主,在国家队却发挥不出来?你看看他俩的体格对比就明白了。
不要被河村勇辉等个别球员“骗了”,日本篮球也只有一个河村。他们为了提高身体能力也不得不找混血球员和归化球员。
归根结底,篮球是一项以身体对抗为核心的体育运动。只有认识到身体条件在篮球运动中的重要性,并努力提升球员的身体素质,中国男篮才能在国际赛场上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