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谭砚文 特约撰稿张颖 广州报道
距离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简称:十五运会)开幕还有不到30天,这个盛会已经吸引了众多关注。作为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十五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事,更成为科技创新应用的“超级场景”。
深海燃冰取火:全球首创的科技奇迹
十五运会最具代表性的一幕,莫过于“源火”在诸多尖端科技的加持下点燃。此次火种采集首次通过深海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分解燃烧实现,创造了全球体育运动史上的新纪录。这场“引天之光,燃海之火”的创举,不仅超越了传统体育仪式的范畴,更折射出“体育+科技”的前沿趋势和巨大潜能。
从1500多米深海冷泉中燃冰取火,是广东深海科技从研发向应用进阶的缩影。这一创意集中展现了广东在深海探测、装备制造、资源开发等领域的综合实力,体现了海洋经济以科技解锁深海动能、推动科研成果向新兴产业转化的探索。
深海科技突破: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
此次“源火”采集凝聚了多项自主研发的深海科技。例如,依托“海马”号ROV在深海冷泉区采集甲烷气体,原位合成可燃冰,再用太阳能驱动设备引燃。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方法所副所长陈宗恒介绍,负责采集作业的4500米级“海马”号ROV是“十二五”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的标志性成果,实现了我国在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自主研发领域的“零”突破。而实施任务的科考船“海洋地质二号”则为作业提供了高效平台。
深海获取“源火”需突破三大关卡:
这簇来自南海深处的火焰,最终点燃了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主火炬,成为我国大国重器、清洁能源实力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海洋基础工程的集中展示。
十五运会:科技应用的“超级场景”
不只“源火”采集,十五运会在诸多领域都扮演着“超级场景”的角色。例如,赛事场馆内,安防机器人智能巡逻、数字人实时讲解赛事、运动员高精度技术诊断、元宇宙云上全运村等应用层出不穷。一方面,大型体育赛事催生的多元需求吸引科技企业“揭榜”;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急需落地应用。十五运会作为“超级场景”,推动了新需求与新供给的紧密对接。
这场高“含新量”的全运会,也被寄予“赛时炫科技、赛后留产业”的厚望。例如,场馆不仅是赛事主场,更是科技秀场。位于广州的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全新升级的照明系统来自广东民营企业华夏北斗星,通过打造世界顶级的6级(VI)照明系统,使十五运会成为首个全面采用国产顶级照明设备的全国性综合赛事。此外,同欣体育将可循环运动面层材料技术应用于跑道,具备优异的运动性能和更长的使用寿命。
科技赋能全运:从场景验证到产业沉淀
广东不断释放十五运会中的科技场景,力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此前,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发布了一批科技赋能全运场景机会清单,涵盖赛事保障、全民互动、专业体验等领域。例如,巡检机器人为场馆安全保驾护航,AI数字人志愿者提供7X24小时咨询服务;“元宇宙全运村与AR数字火炬传递”带来科技感赛事体验;“外骨骼机器人助行与康复”“视障人士全域智能导航”等关注残障运动员需求。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秦海鸥表示,全运会的场景需求是一个强劲的牵引力,它倒逼技术研发,并在赛时完成大规模场景验证,最终将技术长效转移,沉淀为大湾区的优势产业。
海洋科技与体育融合:蓝色经济的新机遇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更是深海世纪。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纳入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广东将“向海图强”战略与科技创新深度结合,在深海探测、深海机器人、深海工程装备等领域不断创新突破,逐渐形成了从研发到应用的深海科技产业链雏形。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深远海养殖平台“格盛1号”等海洋重器频频亮相,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海马”号遥控潜水器等利器竞相涌现。
同时,广东培育出一批海洋科技企业,将这些尖端技术转化为服务于海上风电、油气开发等领域的商业化产品。例如,扎根于广州南沙的深海智人自主研发的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高端海底智能作业装备商业化应用。数据显示,广东全省拥有超100个省级以上涉海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8万家涉海企业,构成了一个海洋科技创新矩阵,为广东深远海探索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2024年广东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位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的1/5。当体育赛事成为深海科技落地应用的新场景,广东的蓝色经济图谱正从南海深处向更广阔的空间延伸。
光伏产业与深海探索的联动实践
作为此次采火的关键一环,光伏产业找到了与深海探索联动的切入点。珠海高景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的BC高效光伏组件与光伏追踪系统,为“源火”采集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清洁能源支持。由于科考船体空间有限且严禁改造,高景太阳能团队将光伏组件精准安装在船板现有集装箱顶部,实现“零改造、高适配”。其BC高效光伏组件采用无主栅背电极设计,防遮挡性能和弱光响应能力优异,复杂天气下仍能稳定输出电能,最终通过光伏追光系统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再通过特种电缆传输至海底驱动设备,为可燃冰点燃提供了初始能源保障。
光伏企业在“源火”采集中的技术创新实践,不仅展示了我国在深海探测与清洁能源融合领域的前沿成果,也为未来的海上科考、深海探索的绿色能源供应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体育+科技:从场景应用到产业引擎
事实上,十五运会及残特奥会,乃至体育本身,都早已成为科技创新从研发到应用落地的“超级场景”。它将原本分散在不同领域的科技成果集中应用,催生出以科技创新为内核的体育新质生产力,并进一步将这种创新动能沉淀为产业发展新引擎。这使得十五运会及残特奥会正成为一批新产品、新技术的首发之地。
当“源火”从1522米海底被引燃的瞬间,这场“体育+科技”的探索也超越了海洋边界,为其他行业提供了机遇。未来,随着更多科技场景的释放,十五运会将持续推动体育与科技、城市、产业的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