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2350字|阅读需8分钟】
自去年在《足球周刊》开设专栏以来,我持续记录着8岁女儿Bea在意大利的女足成长轨迹。这种跨国足球教育体验引发众多读者关注,恰如乘坐慢速列车——日常看似重复,蓦然回首已行至远方。
迁居戈里齐亚两个月间,两个孩子迅速融入当地生活。毗邻的斯洛文尼亚美食「布雷克」酥皮馅饼成为新宠,这种土耳其文化在巴尔干半岛的遗存,以酥脆口感征服了孩童的味蕾。更令人惊喜的是,这座边陲小城的体育设施竟优于佛罗伦萨——Bea训练的伊松佐俱乐部拥有优质天然草场,即便位于10公里外的小镇。
第924期《足球周刊》现货热销中
八月的俱乐部开放日,我们见证了威尼斯U17与斯洛伐克特尔纳瓦斯巴达克U17的国际对抗赛。完成注册后才得知,伊松佐竟是都灵青训学院的加盟机构。戈里齐亚另一家普罗戈里齐亚俱乐部则挂靠乌迪内斯,形成独特的青训生态。
相较于佛罗伦萨阿富里科俱乐部的一周两练,这里的训练强度明显更高。Bea首堂课后抱怨腿疼,次周便已适应。当她告诉我所在年龄组50名队员中有5位国际米兰球迷时,一个新的足球故事就此展开。
迁居前在佛罗伦萨阿富里科俱乐部的三周夏令营,成为国际米兰情怀的萌芽地。作为非营利组织的重要收入来源,这里提供早九晚五含餐食的托管服务(周费180欧元),足球、篮球、田径、游泳等项目轮番上演。
塞尔吉奥教练分享的「Forza Inter!」合影,揭开了夏令营的阵营对抗。去年安东尼奥教练曾用尤文队歌诱骗孩子们「变节」,如今塞尔吉奥以国际米兰铁杆身份成立蓝黑支部。Bea携带的蓝黑水瓶(源自欧冠媒体日礼包)成为身份标识,五个孩子中既有意大利本地人,也有中国、新西兰、英国混血后代。
这场文化交融在周五演出达到高潮。当蓝黑小分队身着球衣高唱队歌时,家长群反应两极:多数赞赏教育意义,少数佛罗伦萨铁杆家长则表达不安。这种不安恰印证了足球文化的深层渗透力。
戈里齐亚的足球生活持续深化。Bea每天穿着国际米兰球衣出行,医院急诊时医生打趣:「幸亏不是尤文球衣,否则得缝两针」。新俱乐部所在的「蓝色运动员之路」,引发关于国籍选择的讨论。
当解释巴洛特利案例时,Bea斩钉截铁:「我只为国际米兰踢球」。这种纯粹的热爱,在伊松佐俱乐部的国际赛事承办中得以延续——威尼斯与斯洛伐克梯队的对抗,正是足球无国界的最佳注脚。
塞尔吉奥教练珍藏的20年历史「I Love Inter」打火机,象征着足球文化的代际传承。当蓝黑小分队在夏令营挥舞旗帜时,他们不仅是在支持球队,更是在实践着体育超越国界、种族、文化的普世价值。
文|王勤伯
原载《足球周刊》第924期
2025.10.10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