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台海局势持续紧张,美国频繁介入,英国媒体也紧随其后,试图制造舆论声势。2022年夏天,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台湾,引发台海局势剧烈波动,中国大陆随即展开大规模军事演习以示回应。
在此背景下,英国媒体人马修·林恩发表了一篇极具挑衅性的文章,其核心观点直白而尖锐:若中国大陆以武力方式收复台湾,西方国家应冻结中国高达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一言论无疑是在火上浇油,加剧了台海地区的紧张氛围。
马修·林恩此举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反映了西方部分势力对华策略的深层考量。作为财经评论员,他此次将经济手段作为武器,试图通过金融制裁来遏制中国。外汇储备对中国而言至关重要,是维护经济稳定和国际支付能力的重要保障。然而,冻结外汇储备的提议虽听起来震撼,实则是一把双刃剑,可能对全球经济造成深远影响。
西方媒体对华经济施压的惯用套路
林恩在文章中详细分析了西方国家可能采取的经济施压手段。他指出,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庞大,主要投资于美国国债和欧元资产。一旦这些资产被冻结,中国经济将遭受重创,股市可能崩盘、汇率大幅下跌,企业进口原材料受阻,工厂生产陷入停滞。
他以俄罗斯为例,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和欧洲迅速冻结了俄罗斯3000多亿美元的资产,并将其排除在SWIFT国际结算系统之外,导致俄罗斯卢布汇率暴跌。此外,他还提及了美国在2021年从阿富汗撤军时扣押阿富汗70亿美元储备的先例,认为类似手段可对中国复制。
林恩认为,西方国家掌握着金融系统的控制权,冻结资产操作简便,只需国会通过相关法案即可。他甚至声称,这种经济手段比军事行动更为廉价且有效,能够在不派兵的情况下对中国形成威慑。
然而,林恩的言论并未充分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复杂性和韧性。中国并非阿富汗或俄罗斯,其经济体量庞大,与全球经济的联系紧密。冻结中国外汇储备将引发全球性的连锁反应,不仅可能导致美国债市动荡,还可能推高全球通胀水平。
中国外汇储备的实际规模和应对策略
中国外汇储备自2000年代以来持续增长,至2022年高峰期已超过3万亿美元。这些资金主要来源于出口顺差和外资流入,用于稳定汇率和支付进口。面对西方可能的金融制裁,中国早已采取多项应对措施。
自2015年起,中国开始分散外汇储备投资,增加黄金持有量。至2025年,中国黄金储备已超过2000吨。同时,中国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采用本币结算方式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2023年,中国与巴西、俄罗斯等国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贸易额中人民币比例升至20%以上。此外,中国还建立了CIPS系统作为SWIFT的替代品,2024年交易量实现翻倍增长。这些举措有效降低了中国对西方金融体系的依赖程度。
林恩在文章中未提及这些变化,仍错误地认为中国外汇储备主要集中在美国手中。实际上,中国持有美债规模已从1.3万亿美元降至2025年的8000亿美元左右,并转而投向欧洲和亚洲资产。冻结中国外汇储备的提议在国际法上也存在争议,美国冻结俄罗斯资产时已遭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
国际反应和台海局势的潜在风险
林恩的文章发表后,西方媒体纷纷转载,引发了中国方面的强烈反弹。中国官媒批评这是强盗逻辑,严重破坏国际秩序。俄罗斯媒体也附和称,西方在台海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
国际智库对冻结中国外汇储备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兰德公司报告指出,此举可能引发经济战,其后果比热战更为严重。2023年,拜登政府发布国家安全战略,将中国列为头号对手,但未提及冻结外汇储备。2025年英国安全战略中虽提及中国军事现代化,但未详细阐述经济制裁措施。
台海局势自2022年以来持续紧张,中国军演成为常态化。2025年3月,中国再次举行军演,台湾方面出动军舰进行回应。这种叫嚣和对抗加剧了误判风险,中国认为西方试图围堵中国,而台湾则可能因有靠山而更不愿进行和平谈判。
实际上,冻结中国外汇储备的提议并未得到广泛支持,因为其成本过高。美国债台高筑,冻结中国资产无异于自残。中国积极推动多边贸易合作,申请加入CPTPP以分散风险。英国媒体虽喊得欢,但其经济体量有限,影响力逐渐减弱。
深层原因与未来展望
林恩叫嚣冻结中国外汇储备的言论,根源于西方对华崛起的焦虑。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台湾问题成为西方的心病。台湾在半导体领域占据全球六成市场份额,若中国实现统一,西方供应链将面临重塑。
林恩建议通过经济战来维护西方优势地位,但这一提议并不现实。中国已成为全球工厂,冻结其外汇储备将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2025年全球通胀高企,美国联储加息背景下,冻结资产将进一步加剧经济动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指出,此类制裁措施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过去三年里,世界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更加精细,西方制裁工具逐渐钝化。叫嚣归叫嚣,实际行动需谨慎权衡利弊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