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各位读者,点击右上角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随时查看最新资讯。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25年5月,深圳海域两艘入境渔船缓缓靠岸。按照海关规定,这些渔船需接受登临检疫。海关关员身着防护服,携带检疫设备登船开展常规检查。
当关员推开船舶内部餐厅大门时,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惊:墙角、橱柜缝隙处,成群的小虫子快速爬动。经确认,这些全为蜚蠊(俗称蟑螂)。
关员立即扩大排查范围,在厨房、生活区等区域展开地毯式搜索。检查结果显示,蜚蠊数量远超预期:餐具柜内、冰箱底部、储物柜夹层等处均密集分布。
捕捉工作持续6小时,关员使用捕虫网、镊子等工具,在狭窄空间内逐一清理。这些蜚蠊动作敏捷且善于钻缝,清理难度极大。
最终清点显示,截获蜚蠊数量达2万余只。经技术中心鉴定,这些害虫均为德国小蠊——全球重点防范的入侵物种。
为防止扩散,海关立即向船企出具检疫通知书,要求对渔船进行彻底除虫。关员全程监督除虫过程,确保无遗漏。
此次成功截获得益于海关检疫设备的异常热源检测功能,通过技术手段锁定隐藏在夹层中的害虫。
事件发生后,海关总署迅速启动全国港口灭蠊行动。目前,各港口已部署无人机红外扫描、生化检测仪及检疫犬,构建起24小时防控网络。
德国小蠊的防控面临两大挑战:其一,虫卵可休眠半年,普通杀虫剂效果有限;其二,该物种易产生抗药性,处理难度高。
网友对此事高度关注,呼吁彻查货主责任,强调对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应严惩不贷。此次拦截行动获得广泛认可,公众为海关人员的专业素养点赞。
«——【·德国小蠊特性解析·】——»
德国小蠊(德国蟑螂)是全球最具危害性的入侵害虫之一。其成年体长仅约10毫米,背部有两条深色纵向条纹,动作敏捷且善于隐蔽。
该物种适应力极强,可在-5℃至45℃环境中生存,常见于冰箱、电脑等电子设备内部。其食物来源广泛,包括主食、蔬果、残渣、油污、纸张、胶水甚至动物粪便。
德国小蠊的繁殖能力堪称恐怖:一对成虫一年可繁衍40万只后代。雌虫携带卵鞘直至幼虫孵化,确保高存活率。幼虫仅需30-56天即可发育为成虫,形成几何级增长。
以本次截获的2万只为例,若未被发现,半年内可繁殖至8000万只,潜在危害巨大。
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传播病菌,体表携带的病原体可污染食物,引发集体中毒;二是引发过敏,排泄物和碎屑可导致哮喘、皮肤瘙痒等症状;三是破坏设备,排泄物和身体残渣可能引发电子设备短路。
«——【·科学防治指南·】——»
针对德国小蠊的防治需从三方面入手:
1. 环境管理
保持室内清洁,密封保存食物,及时清理油污和残渣。定期打扫橱柜、冰箱、水槽等缝隙区域,消除栖息环境。
2. 安全处理
发现少量害虫时,避免直接拍打(可能传播病菌和虫卵)。推荐使用粘捕、开水烫杀或杀蟑胶饵等方法。处理尸体时需密封丢弃,防止二次污染。
3. 专业干预
普通杀虫剂效果有限,建议联系专业除虫公司。进口商品需仔细检查包装内部,防止虫卵入境。定期复查确保无遗漏。
德国小蠊虽体型微小,但危害巨大。海关检疫与日常防控需双管齐下,才能有效阻断其扩散路径,保障生态安全与公众健康。
参考:
封面新闻《头皮发麻!海关截获2万余只德国蟑螂》2025-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