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朱元璋百万子孙为何被杀尽?明末宗室命运揭秘

时间:2025-10-16 02:57:08 来源:长风文史 作者:长风文史

洛阳福王府邸深处,三百斤的朱常洵被拖到街头,转眼成了锅中肉糜。而在长江边,楚王府积累百年的金银正被张献忠一船船运走,楚王朱华奎则被沉入江心。

“愿生生世世勿生帝王家!”这句南北朝时期宋顺帝的哀鸣,在明末乱世中成了朱家子孙的集体绝唱。从凌驾万民之上的天潢贵胄,到乱世中不如猪狗的待宰羔羊,明朝藩王的命运为何会发生如此惊人的逆转?

这一切,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良苦用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朱元璋这辈子,最怕的就是“穷”和“死”。他出生在濠州的佃农家庭,17岁那年,一场瘟疫加旱灾,父母、兄长、姐姐接连饿死,这段“全家死绝”的经历,成了他一辈子的心理创伤。

登基称帝后,他发誓要给朱家子孙一个“饿不死、冻不着、没人敢欺负”的未来。于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完善的宗室供养体系诞生了。

经济上,朝廷包养终身:藩王不用上班,每年能领的俸禄,远远高于大明官员。朱元璋还赐给藩王“永不起科”的土地,这些田产永远不用交赋税,藩王还能通过“奏讨”(向皇帝要地)、“兼并”(强占民田)不断扩张。

到了明末,有的藩王占田达数万顷,比如万历的儿子福王,单是皇帝赐的田就有2万顷,而且还需要膏腴之地。

政治上,特权护身:朱棣“靖难之役”后,藩王没了实权,但“司法豁免权”却保留了下来,除非犯了谋反大罪,地方官连管都不敢管。

有藩王在地方强抢民女、打死百姓,官府只能上报朝廷,最后往往不了了之。甚至藩王路过州县,地方官必须出城跪拜迎接,稍有怠慢就是“大不敬”。



“生育激励”:朱家子孙生得越多,朝廷给的“养赡银”就越多。一个宗室子弟,从出生到死亡,吃穿用度全由国家报销,连结婚、盖房都有补贴。

为确保血脉有序,朱元璋煞费苦心地为子孙后代定了“辈分字”……如燕王朱棣一系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

总之他能想到,他都想到了,而正是这套护犊子的制度,把子孙们宠成了“永远长不大的巨婴”的同时,还让朱家子孙越来越多。

毕竟啥事不要操心,生孩子又有激励,不繁衍后代,享受人生能干嘛。

洪武年间,朱元璋才20几个儿子;到万历二十三年,玉牒上记载的在册宗室已超过15万7千人;而明末巅峰时期,据有关数据统计,朱元璋的子孙直逼百万。

这群庞大的特权阶层,成了拖垮大明财政的巨型包袱,朱家子孙越多,对国家的吸血越狠;虽然宗禄标准有所下降,例如亲王洪武年间规定最初岁支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正一品官员仅为九百石),到最后又减为万石以下,但架不住子孙多呀!

弘治年间有臣奏言,庆成王生有子女九十四人,孙一百六十三人,一个郡王家族所支禄粮就超过了十万石。天底下有多少个郡王。

这还只是官方数据,实际耗费更为惊人。



更可怕的是藩王们的土地兼并。前面说的福王朱常洵两万顷良田(约200万亩),河南良田不够,就从山东、湖广划拨。

这位福王体重超过三百斤,府中堆满金银,而在李自成围城之际,洛阳百姓已经沦落到“易子而食”的境地。

各地的藩王们上演着一场场穷奢极欲的竞赛:成都的蜀王霸占了成都平原七成良田,王府“仿如皇宫”,姬妾多达数百。

武昌的楚王朱华奎,家中积攒了百万两白银,却在张献忠兵临城下时,连区区十万两守城军饷都舍不得出。

山西的晋王、周王、赵王等,仅在太原就占有全省七分之一的土地。

这些藩王们不仅不事生产,还利用司法特权在地方横行霸道。河南的百姓痛苦地说:“中州地半入藩府”……

特权越重,百姓的怨恨越深。明朝为养活这群寄生虫,不断加派赋税,底层农民被压得喘不过气。再加上小冰期旱灾、蝗灾频发,老百姓终于明白:“不反,是等死;反了,或许能活。”

天启七年,陕北澄县知县张斗耀在全县大饥荒的情况下依然逼征钱粮,被农民王二率领饥民冲入县衙杀死。

此举如同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很快,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纷纷揭竿而起。

各地藩王吸百姓的血,吃国家的肉,却从不承担任何责任,当被逼到绝路的农民,拿起了刀,“杀藩王,分田地”就成了最响亮的口号,毕竟此举既能获得巨额财富,又能赢得民众支持。



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阳。福王朱常洵想用钱买命,结果被绑到城门口。史载百姓“争啖其肉”,虽“福禄宴”的说法有争议,但他被处死后,府中金银被分给百姓,确是事实。随后,李自成在河南、陕西一路杀藩王,周王、赵王等20多位宗室丢了脑袋,宗室子孙被杀数千。

张献忠更狠。1643年攻武昌,他把楚王朱华奎装进竹笼,扔进长江;1644年破成都,蜀王朱至澍全家自焚,他却下令“逢朱必杀”。蜀王府宗室几万人,几乎被屠戮殆尽……

短短几年农民起义军就杀了数十位藩王,数十万朱家宗室子弟死于非命 —— 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龙种”,死的时候和普通猪狗没什么两样,有的被乱刀砍死,有的被活活饿死,有的甚至被百姓打死泄愤。

后来清军入关后,对朱明宗室又展开了更为系统和彻底的清理。

顺治三年,清军擒杀南明弘光帝朱由崧;顺治十八年,永历帝朱由榔在昆明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康熙元年,崇祯皇帝的第五子朱慈焕在流亡几十年后被清廷发现,全家处斩。

到康熙年间,朱元璋的百万子孙几乎被屠杀殆尽,只有极少数人隐姓埋名,改姓“李”、“王”、“赵”等侥幸存活。

曾经遍布全国的朱姓藩王,如今已荡然无存。



朱元璋到死都不会想到,他当年为了“保护子孙”设计的制度,最后却成了杀死子孙的“刀”。他想让朱家“血脉绵延万年”,却忘了“民心才是最大的根基”。

当朱家子孙把百姓逼到绝境,所谓的“帝王血脉”,不过是引火烧身的“催命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