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男足国家队在国际比赛日的表现引发了广泛关注——既没有安排比赛,也未组织集训,这种近乎“隐身”的状态,无疑成为了当下的一大难题。更令人惊讶的是,球队目前连主教练都未确定,这是否意味着未来将由U22年轻球员直接“空降”接手世预赛?这样的安排,究竟是创新之举,还是无奈之选?
按照常规节奏,中国男足本应积极备战2030年世界杯预选赛,并同步规划亚洲杯的参赛策略。毕竟,亚洲杯往往被视为世预赛的重要热身。然而,现实情况却是:球队无教练带队,却急于推进年轻化进程,这种“反常规”操作,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试想,让一群平均年龄仅22岁的年轻球员直接挑战世预赛这样的高级别赛事,无异于让新手村玩家直接挑战终极BOSS,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在队伍中保留几位经验丰富的三十岁左右老将,显然是更为稳妥的选择。

然而,现实问题远不止于此。教练人选尚未确定,战术风格也难以明确,这使得国家队在选人时如同“开盲盒”——完全无法预知最终效果。在此背景下,有人提出了归化球员的解决方案。但冷静分析后不难发现:如果中场缺乏能够掌控局面的核心球员,即便归化再多外援,也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目前,国家队在中锋和后卫位置上尚有人选,但中场却如同“真空地带”,后腰和调度型球员的缺失,让球队在攻防转换时显得力不从心。反观中超联赛,满场飞奔的多是前锋和后卫,真正能够掌控中场节奏的球员却寥寥无几。即便归化了像塞尔吉尼奥这样的“大牌”球员,其在世预赛上的表现也并未展现出明显优势。
随着两个比赛日的悄然流逝,球员们连集训的机会都未能获得,这种“无赛可踢、无训可集”的状态,无疑让球队的未来更加迷茫。或许,只有等新教练到位后,我们才能窥见一丝转机。但就目前而言,后腰位置依然无人可用,边后卫勉强能够应付,中卫的进步空间几乎为零,锋线球员在面对弱队时都难以保证破门得分。这样的队伍配置,让人不禁为世预赛的前景捏一把汗。当其他球队早已摩拳擦掌备战下届世界杯时,中国男足却仍在迷茫中徘徊,这种反差确实令人唏嘘。如果到了十一月教练人选仍未确定,那么中国男足或许真的将上演一场现实版的《荒野求生》。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