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王晓瑞报道
刚刚过去的9月和10月FIFA比赛日,或将因重大改革而被载入史册。据国际足联最新决议,自2026年起,9月与10月的FIFA比赛周期将合并为16天,各国家队最多可安排4场国际A级赛。这一调整虽旨在减少球员长途奔波、稳定联赛赛程,却对中国男足的亚洲杯备战计划构成严峻挑战。
长期以来,FIFA比赛日固定于每年3月、6月、9月、10月和11月,每个周期约9天,包含两场国际赛。然而,欧洲联赛效力的非洲、南美及亚洲球员常需单程飞行超10小时参赛,身心疲惫。为此,国际足联去年6月通过决议,将2026年起9月与10月比赛周合并为16天,允许4场国际赛,以减少球员征调频率。
改革对欧洲联赛尤为利好。以英超、西甲为例,过去9月至11月需三次暂停联赛,改制后仅两次,且10月6日至11月9日可连续安排赛程,穿插洲际冠军联赛。表面看,国家队年参赛场次仍为10场,但集训天数从18天减至16天,折射出国际足联“轻征调”的导向。此前,其内部曾提议取消6月比赛日为世俱杯让路,虽遭欧足联抵制,但“两年一届世界杯”的讨论再度升温,预示FIFA比赛日作用或进一步弱化。
对中国男足而言,改革影响远超表面。合并后的2026年9月FIFA比赛日(9月21日至10月6日)与名古屋亚运会(9月19日至10月4日)高度重叠,而U22国家队球员如胡荷韬、拜合拉木、王钰栋等世预赛新人,以及吾米提江、李昊等常备球员,均将作为亚运队主力东征日本,无暇兼顾国足。若效仿上届杭州亚运会征调3名超龄球员,届时国足阵容或缺失近半数主力,陷入“练兵与实战脱节”的怪圈。
即便9月安排4场国际赛,备战2027年亚洲杯的实际效果也存疑。目前,国足已放弃今年9月、10月FIFA比赛日,若11月再不组队参赛,新帅仅剩明年3月、6月和11月共6场热身赛磨合队伍,显然不足。
在此背景下,足协选帅进程全面提速。据记者了解,国足新帅人选最快或10日内公布,4名欧洲外教进入终极候选名单,不排除“黑马”突围。中国队目标明确:11月迅速组队,开启亚洲杯备战。然而,热身赛安排遇阻——伊朗、乌兹别克斯坦(卡纳瓦罗刚执教)将赴阿联酋参加四国赛,沙特兴趣寥寥,越南因预选赛来华前景不明。目前,国足11月热身对手或聚焦吉尔吉斯斯坦、科威特等18强赛出局队伍,以及印尼、阿曼等刚结束附加赛的球队。
此外,国足正考虑12月或来年1月安排冬训并穿插热身赛,但非FIFA比赛日期间,俱乐部有权不放人,对手实力或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