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6赛季的布鲁克林篮网,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开启新篇章。与其说这是一支NBA球队,不如将其视为一场全联盟最大规模的“养成实验”。当其他球队仍在为季后赛门票争得头破血流时,篮网已明确将目标转向了更遥远的未来——为2026年选秀大年铺路,甚至将“赢下状元签”列为新赛季的核心任务。

总经理肖恩·马克斯在休赛期的一纸决策,彻底终结了球队对“竞争力”的幻想。篮网没有选择用中生代球员填补薪金空间,而是直接推倒重建,将阵容清空至“可操作状态”。这种策略的底层逻辑清晰:与其在季后赛边缘挣扎,不如主动摆烂,为2026年选秀积累筹码。毕竟,那一年被视为近十年最强的“选秀大年”,拥有多位可能改变联盟格局的超级新星。
球队内部的目标已不再遮掩:战绩?季后赛?这些传统指标被暂时搁置。取而代之的是对年轻球员的“压力测试”——谁能在混乱中证明自己值得长期培养,谁就可能成为未来核心。
上赛季,西班牙教练雅克·费尔南德斯临危受命,将欧洲篮球的跑动传导理念带入篮网。数据不会说谎:篮网的手递手战术使用频率高居联盟第一,射手绕掩护、持球人突破、弱侧接应的流程堪称流畅。但问题在于,这支球队的终结能力惨不忍睹——三分出手率联盟第八,命中率却跌至倒数第五(35.3%)。
战术层面,费尔南德斯的设计并无硬伤,但执行者过于年轻,效率低下。比赛中常出现这样的画面:战术跑位如教科书般完美,最终却以一记打铁空位三分收场。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循环,让篮网的现代体系沦为笑谈。

新赛季,小迈克尔·波特无疑是焦点。在掘金时期,他是约基奇体系下的接应终结点,只需接球投篮;但来到篮网后,他必须转型为球队第一进攻核心。媒体日上,小波特直言:“以前我接球就能出手,现在我得自己去创造得分机会。”
这种角色转变的难度远超想象。篮网没有约基奇的传球魔法,也没有穆雷的防守牵制,小波特需要从“体系射手”变成“进攻发动机”。但他的持球突破向来不稳定,防守端也时常走神。如果他不能证明自己能带动全队,即便个人数据亮眼,也很难进入篮网的未来计划。

如果说小波特是“被迫转型”,那么卡姆·托马斯则是“主动选择”。这位24岁的后卫以得分能力著称,职业生涯球权使用率高达28.4%,几乎达到联盟顶级核心级别。但他的问题同样明显:传球视野糟糕,团队意识薄弱,更像是一名游离于体系之外的“持球独狼”。
今年休赛期,托马斯与球队博弈后选择签下一年短约,目的明确——用表现争取下一份大合同。从球员视角看,他需要打得更“自我”;但从球队视角看,篮网的目标是培养新人。这种方向冲突,让托马斯成为最可能被淘汰的“实验品”。如果他不能在传球和防守上做出改变,篮网的未来计划中很可能没有他的位置。

除了小波特和托马斯,篮网今年破纪录地选入了五位新秀。这些年轻人天赋出众,但目前远未准备好主宰比赛。费尔南德斯的任务很明确:将他们扔上场,通过实战筛选出值得长期培养的“潜力股”。
这种策略看似冒险,实则暗藏玄机。总经理马克斯没有签下大合同,也没有锁定长期球员,而是保留了所有操作空间。队内球员的合约均为短期,最高薪的小波特合同也在明年到期。这种“干净且贫穷”的阵容,让篮网在2026年选秀前拥有最大的灵活性。
新赛季的篮网不会追求太多胜利。他们不想赢,也不需要赢。他们需要的是在混乱中看清:谁能成长为新核心?小波特能否扛起进攻?托马斯能否变得成熟?费尔南德斯能否证明自己的养成能力?
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篮网的未来雏形。如果实验成功,篮网可能在未来三年内崛起为东部劲旅;如果失败,他们可能会继续沉沦,直到下一个重建周期。但无论如何,这支“假现代篮网”已经为NBA贡献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养成实验”。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