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
不过刚开场罢了,半个中国就已被湘超联赛搅动起浓浓的乡愁。这张窄窄的球票,承载的不仅是90分钟的对抗,更成为连接湖湘儿女的情感纽带。
10月17日株洲客战湘潭:一场跨越74年的「回家」仪式
当株洲队踏上湘潭的绿茵场,这场比赛早已超越竞技本身。1949年湘B(株洲)从湘C(湘潭)行政区划中独立,如今两座城市用足球完成历史性拥抱。「湘潭老大哥,株洲回来了!」的横幅在球场飘扬,近乡情怯的悸动透过每一个传球、每一次拼抢悄然传递。

湘超内核:中国最浓烈的足球乡愁
当苏超被解读为「散装江苏」的较量,蒙超化作「草原部落战争」,赣超演变为「红色文艺大联欢」,湘超却以独一无二的乡愁气质脱颖而出。这种情感在空间维度上不断延展:

流动的湖南:1600万游子的精神归乡
2023年春运数据揭示惊人现实:湖南6000万常住人口中,有1600万在外省打拼,主要流向珠三角、长三角。这种大规模人口流动催生出独特文化现象:
湘超联赛恰似情感磁石,让千万游子通过屏幕完成精神归乡。当衡阳队喊出「衡扫千军」,岳阳队高呼「岳战越胜」,这些赛前「拉歌」般的热梗,实则是湖湘文化认同的生动表达。

无湘不成军:足球场上的文化共同体
株洲的移民历史造就独特文化景观:作为火车拉来的城市,这里汇聚天南海北的建设者,「塑料普通话」成为通用语言。当炎帝陵TIFO在主场展开,始祖文化与四海一家理念完美融合。这种兼容并蓄的精神在全省蔓延:
正如球迷所言:「人在湖南,十里不同音;出了湖南,皆是湘党。」湘超联赛将地域认同升华为文化共同体,让「无湘不成军」的精神从历史走进现实。

经济文化双赢:湘超带来的发展机遇
这场足球盛宴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人才回流。当大湾区湖南人队参观回湘企业时,新型产业落地模式引发深思。据统计,大湾区有3000-5000名保持踢球习惯的湖南籍球员,这背后蕴藏着巨大的人才资源库。

足球圆梦:从绿茵场到发展场
湘超联赛的魔力,正在于足球的圆形特质——既是竞技之圆,更是文化之圆、乡愁之圆。当「吃得苦、霸得蛮」的湖湘精神在球场上展现,当「结硬寨、打呆仗」的创业智慧与足球战术相通,这场赛事早已超越体育范畴。
2024年湖南「七个一」政策吸引13933个大学生创业主体,湘超联赛正成为观察湖南发展的新窗口。当黄澍这样的观察者说出「应该带更多朋友来看湖南企业」,当3000名大湾区球员成为潜在回湘人才,足球正悄然推动着人才与资源的双向流动。
踢了一个多月的湘超联赛,不过刚刚开场。当这场乡愁足球继续滚动,它是否会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地球之球」?届时,乡愁或许会变成一张通向更大舞台的入场券。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