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17日,据《东方体育日报》撰文“中国男足的‘维奇’情节”,深度盘点了国足选帅背后的曲折故事。其中,扬科维奇的上任过程尤为引人关注,据爆料,他在上任前其实并不被看好,但一通神秘电话的介入,却让他意外走马上任。
足协曾明确向“欧洲拉丁派”学习
翻看中国男足的历史,米卢蒂诺维奇、福拉多-彼得洛维奇、杜伊科维奇、扬科维奇、伊万科维奇、久尔杰维奇……这些名字无一例外都带有东欧色彩,多半出自南斯拉夫地区。目前被外界热议的候选人是率领波兰队打进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的切斯瓦夫-米赫涅维奇,他出生于白俄罗斯,球员时期是守门员。
国足帅位与“维奇”们的结缘,要追溯到1999年左右。当时,中国足协经过总结研究,认为“欧洲拉丁派”足球的主要特点是队员身体强壮,脚下技术也不错,战术依靠整体,不依赖个人发挥,与当时的中国足球情况高度近似,学习起来不困难,因此明确表示要向“欧洲拉丁派”学习。
“欧洲拉丁派”范围宽泛,既不像“桑巴足球”那样专指巴西队,也不像“日耳曼战车”那样专属于德国队,更不是欧洲传统的“长传冲吊”踢法。1998年世界杯冠军法国队,以及一鸣惊人的克罗地亚队,都踢的是“欧洲拉丁派”足球。再往远了看,原来的南斯拉夫队堪称此踢法的祖师爷。
客观地说,那届中国足协做出的这个决定基本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让以范志毅、马明宇、宿茂臻、杨晨为代表的那批球员学巴西、学德国根本学不来。南斯拉夫的足球水平不低,国家解体之后,不少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等国的教练员在海外执教,他们中的很多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薪酬要求普遍不是很高,多数时候能和领导“互动”,因此甲A联赛、中超联赛有一段时间,叫“维奇”或“奇”的主教练遍地。时至今日,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仍是中国足球“向西看”的主要聚焦处。
米卢是个巧合,外教也有靠关系的
1999年,北京国安计划引进米卢,副总张路与米卢的经纪人沟通后,得知米卢对执教俱乐部球队的兴趣不大。张路敏锐地觉察到,米卢适合当时帅位空缺的中国队,于是与时任中国足协副主席张吉龙取得联系。原计划是如果英国人霍顿执教1977级中国国奥成绩好,奥预赛后升任中国队主帅,但中国国奥没能打进2000年悉尼奥运会男足决赛圈,霍顿黯然离职。
米卢最终成为中国队主教练,原因有三:一是他之前分别率领墨西哥、哥斯达黎加、美国、尼日利亚打进四届世界杯正赛,并且都杀入淘汰赛,拥有显赫履历;二是他身为塞尔维亚的教练员,符合中国足球学习“欧洲拉丁派”的背景;三是他的薪酬中国足协能够接受。另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因素是,作为当时负责中国足协外事工作的副主席,张吉龙对米卢在国际足坛的名望比较了解,“龙哥”极力推荐。
带领加纳队打进2006年世界杯并进入淘汰赛的米卢老乡杜伊科维奇,到中国执教却乏善可陈,还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他在2006-2008年期间先执教1985级中国国奥队,后任中国队“总教练”,主教练福拉多成为“执行教练”。这一系列操作更多的是走了当时中国足协某负责人的关系,这是几年后被揭露的一段隐情。当时选帅中国足协(国家体育总局足球管理中心)定谁,基本都获批准。
2008年中国队在主场天津“水滴”先后输给卡塔尔队、伊拉克队,失去进军2010年世界杯的资格。据一位老队员透露,随队的中国足协某高层看到中国队与卡塔尔队比赛的首发队员名单后眉头紧锁,原因是先前制定的方案被推翻,而他却根本不知情。杜伊科维奇为什么这么做?蹊跷之处耐人寻味,恐怕也不会有答案,但中国足球从此走了下坡路。
扬科维奇不看好,却被神秘电话敲定
除了米卢之外,中国队在其他“维奇”身上没有取得成功,和专家团名宿们的为人处世有较大关系。2022年选帅组讨论中国队帅位由谁来接任时,扬科维奇虽是热门人选,但当时牵头的某名宿对其并不是太看好。有知情者描述,后来接到一通电话,此后名宿表态:“就他吧,散会。”
前不久,有足球媒体人发声称,国足选帅从来没有选择过综合打分排名第一的候选人,这大概就是一例。
伊万科维奇上任前,接到了欧洲某国家队发出的邀请,从中国下课后,也有球队对他感兴趣,想邀请他出山。可以肯定,老帅并不是部分媒体说的那么不堪,他不是来中国养老、混日子的。但事情的复杂就在于,当时伊万科维奇也不是第一人选,况且,由于年岁偏大的缘故,还有争议。
中国队在选帅的工作上走了很多弯路,几乎把所有的“错”都试了一遍。中国队新备战周期,主帅是何方人士暂无确切答案,也许不久后谜底就能揭晓。执教中国队不仅靠实力,还要有一些“运气”,这位未来的主帅能不能干满四年一个周期是很大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