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特朗普政府抛出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的强硬言论。对此,中方明确回应:在贸易问题上,中国‘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展现出坚定的立场。
在剑拔弩张的背景下,俄罗斯专家给出判断:特朗普的100%关税威胁更多是谈判筹码,实际执行可能性低,最终或向中国妥协。这一判断基于美国内外部的多重压力。
特朗普关税威胁话音刚落,美国金融市场率先剧烈反应。美股三大指数在消息公布当日全线重挫,道指、纳指、标普500跌幅均超4%,单日市值蒸发1.65万亿美元,创2025年4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这一数字远超许多中小型国家的年度GDP,直观展现了市场对关税政策的恐慌。
耶鲁大学数据分析显示,若100%关税落地,美国通胀率将额外上涨2.3%,每个美国家庭每年需多承担3800美元生活成本,就业市场与出口贸易还将引发连锁冲击。金融市场的动荡仅是表象,美国实体经济已承受实质打击。
以农业为例,中国曾是美国大豆最主要的出口市场,2018年前占美国大豆出口总量的六成以上,即便在贸易摩擦初期也仍占三成份额。但随着摩擦升级,2025年中国对美国大豆的进口订单已降至零,直接导致美国农场主面临农产品价格暴跌、库存积压与债务高企的三重压力。据统计,美国农民累计亏损已达约450亿美元,北达科他州大豆种植者协会主席直言,若中国订单持续缺位,农民将被迫大幅减产甚至放弃种植。
在国内压力陡增的情况下,美国试图拉拢盟友形成对华合围。美国财长贝森特公开呼吁欧洲、印度等盟友联手,在关税、市场准入及供应链等领域共同向中国施压,并强调‘中国既无法指挥我们,也无法控制我们’。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随即表态将召集G7会议,丹麦外交大臣也附和称欧洲需与美国保持一致。
但这种表面的团结难以掩盖实质分歧:德国大众的汽车制造、法国空客的航空设备生产,都高度依赖中国的稀土磁体供应,更离不开中国市场的利润支撑。丹麦外长随后补充的‘不会单独行动,先对话再行动’的表态,暴露了欧洲盟友的真实心态——政治表态多于实际行动,不愿为美国利益牺牲自身产业。印度更是直接拒绝参与对华制裁,其2025年上半年从中国的稀土进口量反而增长了15%。历史经验同样预示着关税政策的不可持续性。
2018年特朗普政府发起首轮贸易战时,同样引发轩然大波,但到2020年便与中国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还主动将已加征的关税从15%降至7.5%,这也是其任内首次对其他国家实施降税。这种‘极限施压后妥协’的模式,凸显了关税威胁的本质是谈判前的虚张声势。
俄罗斯专家指出,特朗普的妥协将是有条件的,在军事与先进科技两大领域,美国的遏制态势只会强化,这一立场贯穿美国两党执政始终。
军事领域的遏制直指美国全球霸权的根基。美国的全球影响力依托于美元霸权与军事霸权的双重支撑,而其先进军事装备的生产却存在致命短板——高度依赖中国的稀土加工产品。数据显示,美国85%的精炼稀土产品依赖中国进口,这些材料是F-35战斗机发动机稀土永磁体、导弹制导系统等核心部件的关键原料。
彭博社的分析指出,美国在中重稀土精炼领域几乎不具备自主生产能力,储备量仅能维持数月需求。一旦中国强化稀土出口管制,美国78%的国防承包商生产线可能陷入停摆,直接掐住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喉咙。美国的焦虑并非源于中国的军事威胁,而是担忧中国军事能力提升后摆脱牵制,在国际事务中获得更大话语权。
科技领域的封锁则关乎美国的未来竞争力。如果说军事是‘存量’保障,科技就是‘增量’关键,美国对此有着清醒认知。自2018年起,美国便针对中国高科技领域层层加码限制:2019年将华为纳入实体清单切断技术供应,2020年联手荷兰ASML限制EUV光刻机对华出口,2024年针对AI芯片实施禁售,2025年特朗普政府又将数十家中国企业新增至制裁黑名单。
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更让美国加剧担忧:‘十四五’期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从1400余家增至超5000家,平均每11小时就有一家新企业诞生。
在半导体领域,中芯国际已实现7纳米工艺商用,5纳米工艺也通过非EUV技术路径完成开发并具备量产能力,2025年中国半导体设备自给率预计将达50%。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分析认为,过度的技术封锁反而倒逼中国加速自主创新,削弱了美国的长期竞争力。
对美国而言,贸易战的损失可通过谈判弥补,但科技优势的丧失意味着全球产业链话语权的转移,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全球主导地位。因此即便在贸易问题上让步,美国仍会通过扩大‘实体清单’、严控技术与资本流动、逼迫盟友‘选边站’等手段,强化科技封锁。
面对美国的复杂博弈策略,中方已形成清晰的应对思路。在贸易层面,中方深知美国内外部压力的不可持续性,因此对关税威胁保持战略定力。商务部明确表态,坚决反对滥施关税,同时强调‘不愿打,但也不怕打’,既坚守谈判的开放态度,也亮明反制的坚定立场。
中国手中的反制工具日益丰富,稀土出口管制已成为精准打击美国痛点的重要手段,2025年9月启动的对美芯片歧视和倾销调查,更形成对等反制态势。
在科技领域,中国将自主创新作为破局关键。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华为已构建起HarmonyOS生态,其Matebook Fold笔记本搭载的麒麟X90处理器采用中芯国际7纳米工艺,实现了消费电子领域的技术突破。
在半导体全产业链,从EDA设计软件到封装测试环节,本土企业快速崛起,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已超3000家,IC出口额达931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4%,在汽车与5G领域的性价比优势获得全球市场认可。这种产业链韧性的提升,让美国的技术封锁效果持续减弱,2025年8月美国虽放宽部分芯片对华出口,但中国市场已形成自主替代能力。
中方清醒认识到,中美博弈的长期性不会因单次贸易协议而改变,遏制中国发展已成为美国两党共识。因此在保持谈判诚意的同时,中国始终坚持核心利益底线,商务部发言人明确指出:‘美方不能一边要谈,一边威胁恐吓出台新的限制措施,这不是与中方相处的正确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