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正式对含有中国成分的境外稀土相关物项及技术实施出口管制。这一举措迅速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短短七天内,美国及其盟友的激烈反应,将这场稀土博弈推向高潮。
美国特朗普政府在管制发布后动作频频。美财长公开批评“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是中国对抗世界”,并号召盟友“展开合作”。而美国的欧洲盟友行动更为激进:
世界贸易组织一改往日“中立”姿态,其背景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古林沙斯公开向中国喊话,建议中国经济“再平衡”,减少对出口依赖。这种将中国正当发展权包装成“产能过剩”的论调,实则暗示中国应安于中低端制造,将高端市场留给发达国家。
然而,历史证明,没有任何强国是靠永远生产衬衫和玩具崛起的。中国推动产业升级,正是遵循日本、韩国等国家成功路径,只是此次中国体量更大,触动的利益格局更深刻。
稀土作为诸多尖端技术的基础材料,成为这场博弈的关键筹码。中国此时出牌,恰恰击中西方高科技产业的“阿喀琉斯之踵”:
你可以设计出最先进的芯片,但若没有稀土材料制成的永磁体,电动汽车电机就无法运转;你可以编写最复杂的算法,但若没有稀土制造的激光晶体,精密制导系统将形同虚设。
西方国家的过度反应,反而暴露了他们的战略焦虑。荷兰接管安世半导体、英国抛出“援俄”借口、欧盟技术转让计划,均指向一个核心:西方在试图阻断中国技术升级的同时,又迫切想要获取中国已掌握的关键技术。
这场稀土风波,本质上是全球产业链正在经历的重塑过程。过去三十年形成的“中国制造、西方消费”模式正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区域化、政治化的供应链布局。
中国此次管制措施有个关键细节:针对的是“含有中国成分的境外稀土物项”。这意味着,即便稀土矿位于澳大利亚或美国,只要提炼技术或加工环节与中国有关,同样受到管制。这种“长臂管辖”式的设计,展现了中国对全球稀土产业链的实际影响力。
西方的联合行动,暴露出他们在供应链安全上的集体焦虑。据行业分析,若在没有中国参与的情况下重建完整的稀土供应链,需至少五年时间和上千亿美元投资,且环保压力和技术工人短缺将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然而,中国的应对策略也并非没有风险。过度使用资源杠杆可能加速替代技术的研发。例如,日本在2010年稀土风波后,将稀土减量技术和回收利用作为国家战略,目前已将每台新能源汽车的稀土用量降低30%;欧盟也在推动“稀土自主”计划,计划在2030年前将对外依赖度降至50%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在这场争端中保持相对沉默。原因很实际:无论中美如何博弈,他们仍然需要可靠的供应商。中国若能保持稀土产品的质量优势和稳定供应,同时加强与新兴经济体的技术合作,可能在这场长期竞争中赢得更多支持。
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所言:“中方出台的出口管制措施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目的是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中国的原则始终如一: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在相互依存的时代,美国依赖霸权逻辑的旧秩序正逐渐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