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拜仁慕尼黑在主场攻入一球时,安联球场的扬声器便会响起那首熟悉的康康舞曲。上周末多特蒙德客场1-2告负时,这首诞生于19世纪的音乐两次成为他们失利的背景音——就像德甲其他俱乐部乃至欧洲众多球队一样,它已成为拜仁胜利的标志性旋律。TA的深度报道揭开了这首经典舞曲与拜仁主场进球仪式之间的历史渊源。

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足球俱乐部之一,拜仁选用这首创作于1858年的雅克·奥芬巴赫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选段作为进球音乐,看似充满反差感。在品牌意识高度敏感的现代足球世界,这种选择确实显得独特。但德国足球文化中,进球音乐的趣味性往往优先于“酷炫感”——汉堡、门兴和海登海姆的庆祝曲均出自硬核电子乐传奇乐队Scooter,而波鸿队在鲁尔球场同样播放康康舞曲,印证了这种传统并非拜仁独有。
康康舞曲正式成为拜仁进球庆祝曲的时间存在争议。俱乐部历史档案显示,它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被引入奥林匹克体育场(1972-2005年主场),但具体年份难以考证。有球迷回忆1993年欧洲联盟杯对阵特温特的比赛中,马特乌斯罚入点球后,扬声器便响起了这段旋律,尽管当时尚未加入标志性的“Yabba Dabba Doo”前缀。
在随后的三十年里,拜仁尝试过11种不同的进球音乐:从DJ Otzi的《安东来自蒂罗尔》到齐勒塔尔婚礼进行曲,从罗比·威廉姆斯的《让我来娱乐你》到白条纹乐队的《七国军》。2005年迁入安联球场后,俱乐部甚至为特定球员定制专属歌曲——罗本进球时播放《阿姆斯特丹的郁金香》,里贝里则伴随《香榭丽舍大街》的旋律庆祝。
康康舞曲的引入与德国足球的转型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德国足球场常因右翼流氓问题而气氛压抑,观众稀少。1990-91赛季,德甲场均观众仅21700人,而拜仁在奥林匹克体育场的场均上座率更低至27265人(球场容量超60000人)。欢快的舞曲成为改善观赛体验的重要工具——多特蒙德在1992-1994年间也曾使用它作为进球音乐,比勒费尔德则自1989年起播放改编版。
“它让比赛变得更有趣了。”一位经历过奥林匹克体育场时代的老球迷回忆道。这种功能性选择解释了为何奥芬巴赫(科隆出生、法国国籍)的作品能与慕尼黑产生共鸣——德甲更看重地域认同感,而非音乐家的地理关联。
2019年,当白条纹乐队的《七国军》连续播放八年后,拜仁球迷组织Club No 12和Schickeria Munchen发起倡议,要求恢复奥林匹克体育场的经典元素。他们在社交媒体发布神秘预告:“当拜仁打进第一个进球时,你会听到熟悉的声音。记住这一点:Yabba Dabba Doo!”
同年8月对阵柏林赫塔的比赛中,莱万多夫斯基的进球让康康舞曲时隔多年重现安联球场。此后,它成为拜仁进球的固定伴奏,仅在2024年1月纪念贝肯鲍尔时短暂被其1966年单曲《好朋友永远不会分开》取代。
与英超对进球音乐的抗拒不同,德国自20世纪70年代便开始探索这一形式。不莱梅曾为每位球员定制专属旋律:法国人米库德听到《马赛曲》,希腊人查里斯特亚斯则伴随《西尔塔基》。这种个性化传统在拜仁同样盛行,直到近年来才逐渐简化。
如今,康康舞曲已成为拜仁文化的一部分。正如《世界报》2004年所言:“德国足球用音乐讲述故事,而拜仁的故事里,永远有康康舞曲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