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彝族小伙吉付拉马:从网红到山间足球教练的坚守之路

时间:2025-10-21 01:57:27 来源:文汇报 作者:文汇报


从凉山州甘洛县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盘山路驱车半小时,便抵达嵌在山间的则俄村。这座彝族村落里,一户小院显得格外特别——院中躺着瘪气的足球,墙根堆着旧球鞋,门楣上留着被足球砸出的裂痕,火塘边整齐摆放着十几只足球和训练器材。顺着小院向下两三百米,穿过梯田与玉米地,一片平整的人工草坪足球场映入眼帘。这里,是23岁彝族小伙吉付拉马的足球世界。

降分200分上职高,只为追逐足球梦

初中二年级前,拉马对足球一无所知。直到好友送他一件巴萨球衣作为离别礼物,红蓝条纹的球衣为他推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省下半个月生活费,花55元买下人生第一个足球。学校没有足球场,他便在篮球场边独自练习盘带;周末回家,他在山坡上找片平地继续训练。


拉马的第一件巴萨球衣,成为他足球人生的起点(受访者供图)

中考时,拉马成绩足以进入县重点高中,但那里没有足球场。他毅然在第一志愿填上城南职高——只因那里有一片绿茵场。最终,他以超出录取线200分的成绩“降分”入学,成为县里闻名的“足球疯子”。

入学后,拉马向校长申请“上午上课、下午踢球”,并用全年级第一的成绩说服了校方。职高第一年,他还能和高三学长一起踢球;但随着学长毕业,球场上又只剩他一人。高二那年,他写下休学申请:“由于学校足球氛围差,决定回家专心训练,后果自负。”父母拿出积蓄为他购买训练器材,大姐送来球衣球鞋,幺爸用电焊焊出小球门。在家人的支持下,拉马立下“五年之约”,立志成为职业球员。

自制器材、山路练球,孤独中的自我突破

17岁起,拉马开始“像职业球员那样”训练。没有教练指导,他就通过书籍和网络自学训练计划;没有陪练,他便反复练习颠球、盘带和射门。为了节省开销,他用安全索绑塑料袋做成阻力伞,用树枝插木槽模拟人墙,用废旧轮胎皮做障碍栏架。


拉马用自制器材进行训练(受访者供图)

村里没有合适的场地,他就在山上找了一块平地。上山的黄泥盘山路坑坑洼洼,他一边带球一边向上,久而久之,盘带技术愈发娴熟。为了节省时间,他还在场地边搭起小木屋,一住就是两三天。这段孤独的旅程中,陪伴他的只有山间的清风和偶尔来“修整”草皮的黄牛。

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秋收后,父亲贡献出一亩半玉米地,请来挖掘机将其改造成沙土球场。拉马的追梦路上,父母说得不多,却用行动默默支持。

被国际足联点赞后,他选择回归大山

2022年9月,拉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训练视频被国际足联发现,并作为全球草根足球的典范进行推广。视频播放量突破数百万,他一夜成名,追来采访的人络绎不绝,甚至受邀参加综艺节目,见到了“只在电视里见过的明星”。


拉马作为草根足球代表参加综艺节目(受访者供图)

足球界的邀请随之而来,他代表泾川文汇队在中冠比赛中登场,第一次走进职业球场。然而,当看到草皮平整如地毯,听到看台上球迷的呐喊,拉马却意识到自己与职业球员的差距。“当时太天真,以为能实现梦想,但踢到中冠才发现跟不上节奏。”

转型青训教练,用足球点亮留守儿童希望

虽然无法成为职业球员,但拉马决定“将足球作为毕生事业”。他考取了D级教练员证书,并在乐山成为一名青训教练。白天带小朋友训练,晚上钻研足球知识,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去年9月,拉马回到甘洛县,用积蓄翻修了玉米地改造的球场。在县教体局的推荐下,他成为吉加小学的足球教练。每周,他都会为孩子们上两节足球课,自费购买足球和训练器材,认真制定教案和训练计划。新学期伊始,他向校长提交了校园足球发展计划,设想每学期开展联赛,并成立男足、女足校队。


拉马带领吉加小学的孩子们训练(受访者供图)

校园之外,拉马每个周末都会开车去附近村寨接上孩子们,带他们到球场踢球。一年级学生阿洛的父母在广东打工,他平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因为足球,阿洛每个周末都能和小伙伴相聚,踢完球后,拉马还会在家里煮大锅菜招待他们。

社会各界助力,足球荒漠中开出希望之花

拉马的足球梦离不开外界的支持。海信出资十余万元为村里球场铺设人工草皮;无球跑动品牌合伙人林俊杰为孩子们寄来足球装备;天南海北的网友自发捐款,拉马用善款购买水果和文具奖励优秀球员,并在群里公示花销明细。


经过修缮的球场焕然一新(金亦辰摄)

如今,拉马已在村里组建起一支初具规模的足球队,取名为“勒克”,在彝语中是“犁铧”的意思。“我希望用这把勒克,在这片足球荒漠上开荒成功。”他的房间里挂着一条横幅:“努力成为中国足球崛起路上的一块基石。”这是他留给自己的信条,也是他对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