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谢天谢地谢亚龙,信神信鬼信兰成”。
这句流传甚广的顺口溜,折射出中国篮球迷对特定管理者的复杂情绪。信兰成执掌中国篮协的14年间,一系列争议决策不仅让联赛陷入低迷,更直接影响了姚明、王治郅等顶级球员的职业生涯,被指导致中国篮球倒退20年。

信兰成上任后,将“国家队成绩至上”作为核心逻辑,为给国家队腾出更多集训时间,他直接将CBA赛程从每年50场压缩至30多场。这一决策背后,是对前任李元伟市场化改革路线的全盘否定。
联赛生命力因此被抽空:商业价值首当其冲,赞助商因赛程缩短、比赛减少而热情冷却,电视转播随之缩水,俱乐部收入直线下降,部分投资人甚至选择撤资。更严重的是,球员发展受到毁灭性打击——进不了国家队的球员,一年有长达8个月无球可打,竞技状态难以保持,年轻球员的成长阶梯被彻底切断。

与此同时,信兰成将俱乐部管理权从投资人手中收归地方体育局,从签合同、引外援到教练战术安排,事无巨细都要上报审批。CBA逐渐沦为一个臃肿的机关单位,球员如同捧着铁饭碗的员工,失去了市场化的活力。所谓的“管办分离”改革,虽提出成立CBA公司,但篮协领导担任主席并手握“一票否决权”,实质仍是换汤不换药。
这种“舍车保帅”的玩法,最终导致联赛根基被掏空,无法为国家队持续输送具备高强度对抗能力的球员,国家队成绩滑坡成为必然。

在信兰成的行政逻辑里,运动员尤其是顶级巨星,被视为可以随时调配、用来完成任务的资源。这种简单粗暴的“工具化”思维,直接导致了中国篮球两位历史级天才的职业生涯悲剧。
王治郅:从NBA先锋到“逃兵”
2001年,王治郅成为第一位登陆NBA的亚洲球员,这是中国篮球的高光时刻。然而,篮协一纸令下,要求他立刻回国备战亚锦赛。对于大郅来说,那年夏天的NBA夏季联赛是他争取正式合同、在联盟站稳脚跟的关键。面对个人职业生涯的黄金机会与国家强制征召的冲突,信兰成主导的篮协没有选择沟通或寻求平衡,而是直接将他开除出国家队。

随后,国内部分媒体将他描绘成一个“逃兵”,让他背负了沉重的舆论枷锁。这场“规训”的代价是双输的:大郅的NBA生涯因此受挫,而缺少了他的中国男篮,也丢掉了亚运会冠军。
姚明:被透支的“移动长城”
对姚明的伤害则是持续性的透支。除了NBA常规赛的巨大消耗,姚明每年还要为国家队出战超过20场比赛,其中很多甚至是商业性质的热身赛。他几乎没有完整的休赛期,夏天本该是他治疗脚伤、恢复身体的最佳时机,却被各种征召填满。

从2005年起,他的脚部应力性骨折反复发作,最终在31岁时被迫退役,比NBA中锋的平均退役年龄早了整整6年。这不是偶然的伤病,而是被这个急功近利的系统活活累垮的。
对王治郅的“管教”和对姚明的“透支”,共同揭示了一种管理上的致命短视:为了眼前的政绩,不惜榨干运动员的巅峰期。
平心而论,信兰成对青少年篮球的发展确实出过力。他重建了篮管中心的青少部,推行了四级梯队建设,还搞出了《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计划》。郭艾伦、周琦、赵继伟等后来的国家队主力,都是在那个时期培养出来的。

然而,他的执政逻辑显得矛盾而扭曲。一方面,他在国青时期给予年轻球员大量的比赛机会,一年参赛超过百场,让他们在高强度的对抗中成长;另一方面,到了奥运会这种真正的大场面,他又变得无比保守,根本不敢起用这些新人。他精心培养的“好苗子”,在最需要历练的顶级赛场上,却只能把板凳坐穿。
这种矛盾的背后,是整个国家队教练体系的混乱。四年换了四任主教练,从尤纳斯到郭士强,再到邓华德和扬纳基斯,战术体系刚建立就被推翻,球员好不容易熟悉了一套打法,马上又得从头再来。这就像盖一栋楼,地基挖了又填,填了又改,最终什么都建不起来。

回看信兰成的14年,一切悲剧的根源都指向那场“行政逻辑”对“体育规律”的全面压制。当他多年后为自己辩解,说出那句“我只不过是保守了一点”时,他可能都没意识到,自己精准地点出了问题的本质。
这种“保守”,就是宁愿固守僵化的集权控制,也不愿拥抱职业体育所必需的开放、市场和风险。回望中国篮球这么多年的兴衰起伏,也让人看透了一个道理:当官僚逻辑凌驾于职业体育规律之上,即便坐拥天才与市场,辉煌也终将沦为倒退的二十年。

对此,你们是如何看待的呢?对于信兰成这个人,您觉得他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呢?
信息源:
《求横批!足篮诗:谢天谢地谢亚龙信神信鬼信兰成……李铁李楠李春江》直播吧2023-04-17
《李元伟:男篮孱弱因领导失职,信兰成居然能干14年》澎湃新闻2017-02-07
《谢天谢地谢亚龙 信神信鬼信兰成》大众新闻2009-08-27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