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递行业,提及“桐庐系”,陈小英的名字必然无法绕过。这位从浙江桐庐走出的女企业家,在丈夫意外离世后,独自扛起申通的重担,将濒临崩溃的公司拉回正轨。然而,在事业巅峰之际,她却选择将申通卖给马云,套现146亿,随后转战雨伞市场,再次狂赚200亿。这样的商业传奇,究竟是天赋使然,还是后天磨砺的结果?

1976年,陈小英出生于桐庐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家中有一个大她六岁的哥哥陈德军。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她从小由哥哥照顾,对陈德军既依赖又信任。然而,安稳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在她上中学时,父亲被查出癌症晚期,家庭的重担瞬间压在了哥哥肩上。陈德军年纪尚轻,仅靠体力活难以支撑家庭,陈小英毅然决定辍学,与哥哥一同打工挣钱。正是这次辍学,让她遇到了改变一生的人——聂腾飞。
聂腾飞与陈德军在同一家工厂工作,两人因性格相投成为朋友。陈小英初入社会,对许多事情都不懂,聂腾飞作为哥哥的朋友,总是尽力帮助她。一来二去,两个年轻人互生好感,不久后便结了婚。然而,婚后的生活更加艰难,双方老人的赡养问题让他们的经济压力倍增。为了增加收入,夫妻俩经常前往码头,帮人跑腿挣外快。正是在这段艰苦的日子里,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

上世纪九十年代,浙江外贸业务蓬勃发展,许多外贸公司的货船停靠在港口,却因报关单的问题而受阻。按照规定,报关单必须在24小时内送达相关单位,但当时的快递服务效率极低,往往需要三天才能送达。于是,“替人跑单”的业务应运而生,雇佣一个人送报关单只需几十块钱,远比货船多停一小时的成本要低。陈小英和聂腾飞便从事这项业务,但他们并未满足于接一单跑一单的模式,而是创新出新的玩法:将所有报关单收集起来,用车一起送,既快速又能多赚钱。
1993年,夫妻俩与陈德军和工友詹际盛共同创立了一家专门从事区域“跑腿”的私人公司,这便是申通的前身——“盛彤公司”。起初,公司的业务单一,仅负责送报关单。然而,如何让企业愿意将单子交给他们呢?陈小英和聂腾飞定下了一条死规矩:主打信誉,丢一单赔到底。企业老板们一算账,发现丢报关单的损失远大于省下的跑腿费,于是盛彤的口碑逐渐建立起来。

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张,“盛彤”这个名字显得过于土气,于是更名为“申通”。在招人时,他们优先选择桐庐老乡,一来知根知底,老乡不会轻易搞小动作;二来也想帮助家乡人找到出路。靠着这股实在劲和四人明确的分工——陈小英负责拉客户、陈德军负责管后勤、詹际盛负责开上海分公司、聂腾飞负责跑两地业务,申通在第一年便赚了两万,成为浙江最大的民营快递公司。
然而,好景不长,意外再次降临。1998年,聂腾飞在参加青年企业家会议的路上遭遇车祸,不幸去世,年仅25岁。创始人的离世让申通陷入混乱。先是负责上海业务的詹际盛出走,创立了天天快递;接着小叔子聂腾云带着一大批骨干离开,创办了韵达;后来管财务的张小娟和丈夫创立了圆通,分公司的人又搞了中通。短短几年间,申通的“自己人”几乎全部离开,原本的行业老大一下成了没人管的烂摊子。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申通要完的时候,陈小英站了出来。她没有哭泣和抱怨,而是先收缩业务,放弃未铺开的区域,稳住手里的加盟商,并给予他们优惠条件;同时,她紧盯电商的苗头,紧紧抱住电商平台的大腿。2009年,淘宝首次举办“双十一”活动,销售额达到5200万,申通借着这波东风重新活了过来;到2010年“双十一”销售额涨至9.36亿,申通直接重回快递业头部位置。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19年陈小英突然宣布将申通股份卖给马云,套现146亿,彻底退出快递行业。当时,不少人骂她傻,认为她将丈夫一辈子的心血拱手让人。但陈小英看得比谁都透彻:快递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顺丰虎视眈眈,地方小快递层出不穷,电商平台还不断压价,从4元一单降到2.7元。再撑下去只会越来越难。与其耗着,不如趁高价出手,还能给行业整合留个机会。后来,马云联合“桐庐系”搞菜鸟驿站,证明她的判断完全正确。

退出快递行业后,陈小英并未闲着。2020年,她带着速干雨伞专利杀入雨伞市场。这种雨伞不沾水、干得快,一上市便受到欢迎。更聪明的是,她并未仗着专利漫天要价,而是定低价走薄利多销的路子。这不仅赚了口碑,还悄悄攒下了200亿财富。期间,她还不忘搞公益捐款,回馈社会。
有人说陈小英运气好,每次都踩在风口上。但运气哪能次次都光顾?从辍学打工到和丈夫创业,从扛住申通危机到果断卖公司,再到跨界做雨伞,她靠的从来不是运气,而是能在苦日子里找商机的眼光、能在乱局中稳心神的定力,还有不恋过往、敢闯敢放的狠劲。现在再看,那些当初骂她傻的人,恐怕只剩羡慕的份了。毕竟,不是谁都能在两个行业里都活成别人望尘莫及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