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徐美慧 编辑 | 文姝琪
在具身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机器人租赁市场正加速成型,成为缓解硬件成本压力的新商业模式。据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收同比增长27.8%,其中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7万套,服务机器人产量突破882.4万套,同比增幅分别达35.6%和25.5%。《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预测,2045年后我国在用人形机器人将超1亿台,整机市场规模或达10万亿元级别。
万亿赛道下的租赁机遇
尽管市场潜力巨大,但当前机器人租赁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姜青松指出,行业面临“散点化”核心痛点:租赁方需同时对接市场需求、采购设备、开发技能,而需求方、租赁方与厂家间缺乏有效沟通,导致服务高度碎片化。例如,市场上的机器人演出多限于挥手、行走等基础动作,内容同质化严重。
飞阔科技联合创始人李可为提出,未来需推动租赁服务从功能展示向内容体验升级,将机器人表演整合为灯光、舞美、服装道具一体的完整节目,并探索IP化运营。双方均认为,行业需构建集产品、运营与内容于一体的生态平台,而非单打独斗。

图片来源:智元机器人
从文娱到全场景的渗透路径
姜青松认为,机器人将成为继手机、汽车后的“最大终端市场”。当前租赁需求主要集中于文娱表演,但随着机器人形态与功能多样化,需求将延伸至家庭陪伴、工厂生产等领域。他以智能手机为例,指出即使未来机器人价格大幅下降,直购与租赁模式仍将长期共存。
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订阅制成为行业热点。姜青松透露,近期机器人产品订阅模式(月付制)需求激增,具身智能领域“能买能租”已成为普遍商业需求。IDC报告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中小企业通过分期、租赁或订阅模式降低使用门槛,可显著提升采购意愿。
价格分层与灵活用费模式
目前市场上机器人价格呈现明显分化:1米级迷你机器人低于10万元,1.3米中型机器人报价10万-30万元,1.7米大型机器人达30万-50万元。体型越小的机器人动作越灵巧、成本越低,但动手能力和续航受限。短期内,订阅与租赁模式可降低用户成本门槛;长期来看,企业仍需通过租赁获取使用体验与增值服务。
为解决行业痛点,10月30日智元机器人联合飞阔科技、上海电气成立“智元机器人租赁生态联盟”,构建产品、运营与金融结合的体系。其中,智元提供机器人本体及迭代技术,并开发0代码内容创作平台“灵创”;飞阔科技负责运营支持与市场拓展;上海电气提供零首付、贴息租赁等金融方案。
生态平台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
“灵创”平台于10月24日发布,融合AI动作捕捉、云端模仿学习与多模态编排能力,用户上传人类动作视频即可实现机器人精准复刻。此外,智元计划上线个性化性格定义平台“灵心”,进一步降低使用门槛。姜青松强调:“即使不懂编程的用户也能一键上手。”
飞阔科技则聚焦租赁业务运营升级。李可为指出,机器人投入成本高昂,租赁模式可帮助中小企业灵活应对生产淡旺季。联盟引入的“租转售”机制与未来可能出现的“机器人回收”服务,将有效降低资产折旧风险。

图片来源:智元机器人
风险管控与运营效率优化
在安全管控方面,联盟引入保险伙伴保障方案,租赁机器人由盟友现场操作并配备保护人员,既确保活动安全,也为未来上门配送积累经验。为降低维护成本,智元计划集中部署租赁机器人,由专业团队统一维护升级,同时建立全国服务网络,通过智能匹配系统减少跨区域运输损耗。
McKinsey分析显示,高端商用场景对智能服务需求强烈,部分场景愿为智能化支付相当于人工成本10倍的价格。随着RaaS(机器人即服务)理念兴起,全球企业通过租赁或订阅使用机器人的趋势日益明显。
技术突破与市场爆发点
姜青松分析,当前机器人本体形态多样化与交互智能已取得突破,文娱表演、导览解说等市场率先打开。随着操作技术进步,工厂自动化、智能安保等生产力场景将提上日程。他预测,2026年将成为机器人行业“认知普及元年”,技术和内容双线发力将催生大量实际应用。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