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 | 虎嗅科技组
作者 | 丸都山
编辑 | 苗正卿
头图 | 视觉中国
2025年10月29日,美股开盘后,英伟达股价突破210美元,成为人类历史上首家市值达5万亿美元的公司。距离其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仅过去4个月,市场对英伟达股价是否存在泡沫的讨论已逐渐失去意义,焦点转向:这个泡沫是否会迅速破裂?从当前市场表现看,英伟达的泡沫或许才刚刚开始,未来市值翻倍亦非不可能。
“非常规”芯片公司:多元化市场与高增长的双重支撑
剥离英伟达描绘的宏伟蓝图,仅从芯片公司视角分析,其市值神话的底层逻辑便清晰可见。以历史上市值增长显著的英特尔为对比:1996年至2000年,英特尔市值从1200亿美元暴增至5090亿美元,虽受“第一波互联网泡沫”拉动,但根本支撑在于与PC市场的深度绑定。而英伟达则截然不同,其业务覆盖AI、数据中心、消费级显卡、自动驾驶等多元化市场,抗风险能力更强。
从业绩看,英特尔1996年至2020年营收复合增长率为12.6%,而英伟达2022财年至2025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超100%。在GTC大会上,黄仁勋更预计到2026财年,Blackwell和Rubin架构GPU将累计实现超5000亿美元收入。此外,英特尔作为IDM企业,需将大部分利润投入产能提升,形成“投资—再生产”循环;而英伟达作为Fabless企业,摆脱重资产桎梏,轻装上阵。
当算力成为能源:英伟达的角色转型与风险转移
市场常将当前AI行业与2001年的“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类比,认为英伟达将重蹈思科、WorldCom等基础设施厂商的覆辙。然而,英伟达的角色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从基础设施供应商升级为“算力能源提供方”。
典型案例是英伟达向OpenAI递出的1000亿美元投资案,计划建设10吉瓦功耗的数据中心,相当于500万块B300芯片的能耗。结合OpenAI向甲骨文购买云服务,形成“OpenAI(生产者)—甲骨文(基础设施)—英伟达(能源提供方)”的三角格局。在此模式下,英伟达将风险向下游转移,类似传统能源企业,无需承担“生产者”或“基础设施建设者”的直接风险。
当然,这一模式的前提是算力能如黄仁勋所设想,成为新时代的“能源”。从当前AI产业链对算力的依赖程度看,这一设想并非空谈。
英伟达还能赢多久?AI泡沫下的算力消耗战
讨论英伟达泡沫,本质是讨论AI是否存在泡沫。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且规模可能超过以往互联网泡沫。例如,核聚变研发公司OKLO在三年零营收背景下,市值被捧至250亿美元,仅因奥特曼认为“超大计算集群对电力有较高要求”。这种“融资驱动型”行业的兴起,正加速AI泡沫的破裂。
但对英伟达而言,未来一到两年内,泡沫仍可继续吹大。原因在于,大量“技术驱动型”产业尚未释放算力需求。以具身智能行业为例,英伟达开发的Isaac GR00T平台被广泛使用,其最大用途是从少量人类演示中创建大量合成运动轨迹,减少真实世界数据收集工作。这一过程中需消耗大量算力,如用在GROOT-Dream Blueprint中输入单张图片,生成机器人在新环境中执行任务的视频。
类似场景在AI领域不胜枚举。黄仁勋在GTC大会上提到的“物理AI”、ARC平台、超级计算网络、自动驾驶布局,甚至为量子计算打造的NVQlink接口,均属于能大量消耗算力的阵地。英伟达已为下游客户描绘好蓝图,围绕AI的所有研究方向,几乎都能找到算力消耗的出口。
回到AI泡沫破裂的问题,对英伟达而言,核心担忧是未来是否会出现大范围算力闲置,而非下游行业能否走出成熟商业化路径。从深度学习衍生出的研究方向看,目前尚未到讨论“算力过剩”的时刻。因此,短期来看,英伟达的泡沫大概率会继续吹大。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