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徐美慧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在机器人行业,前特斯拉核心成员张海星的动向一直备受关注。几年前,他曾受马斯克邀请,作为负责人组建特斯拉中国设计中心,并主导了Optimus人形机器人相关项目。2024年离开特斯拉后,他带着在特斯拉积累的丰富经验,创办了人形机器人公司矩阵超智。如今,他再次创业,携新公司星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向国际巨头Figure AI与Optimus发起挑战。
2025年11月3日,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迎来新动态——星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入驻浙江宁波前湾新区。这家新公司由宏润建设与矩阵超智共同创立,其中宏润建设持股60%,负责战略与资源整合;矩阵超智持股40%,专注于技术开发与团队组建。这种强强联合的模式,为星际动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入驻仪式上,星际动力第一款人形机器人Star Dynamics星际1号也正式亮相,吸引了众多行业人士的目光。
张海星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星际动力的目标是打造物理世界的通用AGI人形机器人。他强调:“我们不想只是站在AI浪潮前讲故事,而是有能力做出与Figure AI、Optimus一样的,能干活、能复制、能交付的真正机器人。”

图片来源:星际动力
界面新闻了解到,在今年7月的WAIC 2025上,矩阵超智已正式对外发布了其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人形机器人MATRIX-1。据官方介绍,该款机器人对标Figure 02人形机器人,展现了矩阵超智在技术研发上的实力。
无论是之前的MATRIX-1,还是这次新发布的Star Dynamics星际1号,两者在思路和外形上,都透露着一丝特斯拉基因。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张海星带领的矩阵超智团队源自特斯拉、英伟达、OpenAI、华为等顶尖科技企业。
谈及曾经在特斯拉的多年工作经历,张海星表示,在特斯拉的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机器人量产比做出炫酷的原型更难,也更重要。他说:“我们的目标是做出能养家糊口的机器人,它可能不够性感,但一定足够靠谱。”
对于离开特斯拉再创业,张海星有着自己的思考。他希望“以更工程化、且有经验的大脑”,结合中国供应链的优势,再做一次系统重构。在机械构型、关节排布与轻量化等方面,星际动力将形成优于美国的自有发明与专利。张海星自信地表示:“对新一轮解决方案与技术,我们比较有自信。”

图片来源:矩阵超智
值得一提的是,在机器人赛道,张海星和他的团队似乎选择了一条和国内其他公司相对不同的路径。
按照他的说法,他们走的是“对标北美全尺寸人形”的平台化路线,优先追求工程闭环与规模化复制能力。
“当前一些国内路径从四足转双足、叠加轮足与夹爪做快演示,容易制造看点,是好的现象,但并不等于正确方向。”张海星如此评价。
他认为,北美同类公司在公开展示中“并不追求翻跟头或暴力测试”,而是把精力放在人形、双足、灵巧手叠加具身智能大脑的组合上。“我认为这是解锁未来人形机器人超级生产力的前提”。
“真正的人形机器人不应该只是实验室里的展示品,它必须理解人类的模糊指令,适应非结构化的环境,完成有实际价值的工作。”张海星强调。
对于下一步商业化落地,张海星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透露,星际动力计划在2026年实现量产,并在两三年内,将单台机器人的价格控制在用户可负担的水平。据其称,目前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已有超数千台的意向订单,市场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