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11月4日讯(记者 李佳怡)随着iPhone Air的发布,eSIM技术在国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热潮。国内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纷纷宣布支持eSIM手机业务,标志着这一创新技术正式迈入大众视野。然而,在eSIM技术迅速推广的背后,一系列实际办理难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近期,不少用户在尝试办理eSIM业务时,遭遇了营业厅排队时间长、部分网点权限不足、异地办理受限等重重障碍。《科创板日报》记者通过实地探访发现,这些问题并非个例,而是eSIM业务推广初期普遍存在的现象。
eSIM卡办理难题:记者实地探访揭真相
随着iPhone Air推动的eSIM技术浪潮不断扩展,三大运营商相继宣布支持eSIM手机业务,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然而,众多用户在尝试开通eSIM时,却遇到了诸多不便。一时间,“办理eSIM为何这么难”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相关讨论迅速攀升至微博热搜榜。
记者调查发现,用户在办理eSIM业务过程中,普遍面临线下排队时间过长、业务流程繁琐、异地办理业务未能开通等问题。更有部分用户反映,由于手机号码归属地问题,在多个营业厅均未能成功办理eSIM业务,导致新购的iPhone Air只能暂时闲置。
近日,记者在上海浦东新区一家移动营业厅亲身体验了eSIM业务的办理过程。排队近20分钟后,记者得到的答复却是“无法办理”。门店工作人员解释称,该厅“权限较低”,无法处理eSIM业务,建议记者前往规模更大的营业厅,并提示可通过官方APP提前查询支持业务的网点。
与此同时,记者也致电了中国移动服务热线。客服人员表示,当前eSIM业务预约量较大,排队人数较多,虽可线下取号,但建议优先通过线上渠道提前预约,并称“最好前往直营店办理”。

中国电信服务热线的工作人员则向记者说明,办理eSIM业务需先在线上完成预约取号,方可前往预约的营业厅办理。记者在中国电信APP首页也注意到,eSIM办理业务的入口已被设置于页面的显眼位置。
关于异地办理eSIM业务,不同运营商也有着不同的政策。中国移动客服人员明确表示,支持异地办理eSIM业务;而中国电信客服人员则表示,该业务暂未开通异地办理。电信客服进一步说明:“支持异地补卡、销户或办理已开通后的业务,但暂不支持异地办理eSIM卡。”
此外,办理该项业务需要携带身份证原件与支持eSIM卡手机前往营业厅。当前,eSIM手机业务办理服务仅面向年满18周岁且持居民身份证、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港澳居民居住证、台湾居民居住证的用户提供。
手机“吐槽”背后的机会蓝海:eSIM技术全面落地仍需时日
尽管eSIM技术在办理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难题,但其带来的便利性和创新性仍吸引了众多用户的关注。通过eSIM,用户无需插入和更换实体SIM卡即可办理入网、换卡、补卡、停机/复机、销号及携号转网等业务。在使用体验上,eSIM与实体SIM卡手机的业务功能一致,提供上网、语音通信、发短信等基础服务。
此外,用户出国旅行时,也能够直接在线购买当地套餐,避免高价漫游费。同时,手机等设备因此取消卡槽,防水防尘能力更强,设计更简洁、轻薄。此类摆脱实体卡所带来的便利,也是eSIM吸引众多用户踊跃尝试的原因所在。
据GSMAIntelligence预测,到2025年年底,全球eSIM智能手机连接数将达到10亿;而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大幅增长至69亿,届时eSIM将占据全球智能手机连接总数的76%。
在国内首款eSIM手机iPhone Air十月正式发售前,用户对eSIM的热情便已在运营商预约平台急剧升温。截止10月22日,中国联通预约人数突破19.5万;中国移动的预约排队人数在上线仅4小时后便超过15万。
此外,eSIM的普及也将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变革与升级。随着手机、可穿戴设备、物联网终端全面支持eSIM,整个产业链从芯片设计、模组研发到平台服务都将迎来新的增长点。
然而,尽管趋势明确,但“无卡时代”的全面到来仍需时日。一位电信业内资深人士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eSIM在国内的全面普及和落地仍面临不少挑战:首先是基础设施层面,各运营商的eSIM平台尚未完全互联互通,跨运营商体验的流畅性仍需完善;其次是用户认知层面,从实体卡到虚拟卡的变革意味着用户使用习惯的转变,这还需要时间和系统性的市场教育;另外,在安全机制层面,如何在实现便捷“空中写卡”的同时,找到与可靠的身份核验之间的平衡,获得用户信任,仍是整个产业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总的来说,从平台标准统一到用户习惯培养,再到安全机制完善,eSIM技术的成熟应用还需要产业各环节的持续优化。“无卡时代”何时真的到来,还需持续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