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1月6日讯(记者 张校毓)在第七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期间,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曾预测智能机器人行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时隔四个月,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合作”分论坛上,这位行业领军者再次发声:具身智能正逼近技术临界点,工业场景将成为首个规模化落地领域。
记者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现场观察到,机器人应用场景已从娱乐表演向标准化工业场景渗透。技术装备展区内,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G1正在进行格斗表演,智元机器人远征A2化身“智能银行助理”,而海克斯康推出的工业级人形机器人AEON,则通过多传感器布局实现车身精密检测,成为展区焦点。

图: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格斗表演(财联社记者摄)
海克斯康展台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其工业级人形机器人AEON已进入量产倒计时,预计明后年在中国投产。该机型通过体内及手部布置的12个高精度传感器,可替代人工完成车身扫描检测任务,精度达到0.01mm级别。这种技术突破直接带动相关测量设备热销——其LEITZ PMM-C三坐标测量机自前年进博会首发后,因满足人形机器人精密结构件检测需求,去年已实现中国本土化组装生产。

图:海克斯康AEON机器人进行车身检测(财联社记者摄)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NACHI展示的碰撞预判型MZS机器人引发关注。该机型通过激光雷达与视觉传感器融合技术,可在人员突然闯入作业区时0.3秒内紧急制动。“这种安全性能使其在汽车焊接等高危场景具有不可替代性。”现场工程师介绍称。

图:NACHI碰撞预判型工业机器人(财联社记者摄)
当被问及“具身智能何时迎来ChatGPT时刻”,王兴兴给出明确技术标准:“在陌生场景中,机器人通过语音/文字指令完成80%任务即算突破。”他坦言,当前大模型进展低于预期,主要瓶颈在于模型泛化能力不足和数据采集质量参差。“简单扩大模型规模或数据量收效甚微,需要构建更高效的训练范式。”
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主任丁宁从物理世界重构角度补充道:“现有数据与真实物理耦合关系存在断层,需要建立更精准的传感器网络和仿真系统。”这种技术挑战在优必选科技副总裁焦继超的预测中得到印证——他认为2025年将是工业场景规模化落地的关键年,而商业服务场景(如酒店接待)可能需要3-5年技术沉淀。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RoMeLa实验室主任Dennis Hong则提出差异化应用思路:“在核辐射清理等极端环境,人形机器人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对于超高速精密制造,传统工业机器人仍是最优解。”这种观点与海克斯康的实践形成呼应——其测量机业务因半导体等精密制造需求激增,近两年销售额年均增长达65%。
据王兴兴透露,宇树科技正在研发的全身遥操作平台已实现家务场景应用。在演示视频中,G1机器人可完成洗碗、整理衣物等复杂任务,标志着具身智能向生活场景迈出关键一步。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预计行业年均增速50%-100%),这场由工业场景引发的机器人革命,正在重塑全球智能制造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