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斯拉的擎天柱(Optimus)机器人因手部技术瓶颈被迫延后量产计划时,近日携IRON机器人登上新闻头条的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研发难度远超预期。"这场由全球顶尖科技企业共同面临的挑战,揭示了机器人产业在突破运动控制(小脑)后,正卡在"指尖技术"的关键节点。
近日,乐聚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冷晓琨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专访时指出,灵巧手的迭代升级必须依托真实场景的持续打磨。这位深耕机器人领域多年的技术专家透露:"当前行业90%的研发资源仍集中在整机运动控制,灵巧手的技能开发才刚刚起步,这就像解决了行走问题后,才发现手指的精细操作才是真正的挑战。"
<
乐聚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冷晓琨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灵巧手的战略价值在人形机器人赛道升温后愈发凸显。冷晓琨用一组数据揭示其核心地位:"当机器人需要进入物理世界执行任务时,近80%的操作场景都依赖灵巧手完成。"这个集成了微型电机、减速器和传感器的精密系统,其复杂程度堪比打造完整的人形机器人本体,既要承受冲击载荷,又要保证数万次操作的可靠性。
回顾产业发展历程,在2023年人形机器人投融资热潮前,国内仅有少数企业布局灵巧手研发。多数厂商将资源倾斜至整机运动控制,直到今年主流厂商的"小脑"技术路线趋同,瓶颈才延伸至感知-决策-执行的"大脑"领域。冷晓琨分析道:"由于大脑层面的场景探索尚未铺开,灵巧手缺乏真实反馈,导致其发展速度滞后于整机进程。"
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的断层现象尤为明显。虽然灵巧手的自由度已从6个提升至20个,触觉传感器精度达到0.1mm级,但冷晓琨坦言:"现在装上灵巧手能动,但要让其像人手一样协同作业,这条路还没跑通。"他以乐聚机器人在工厂的实践为例:在纸箱搬运场景中,企业仍选择二指夹爪而非更拟人的灵巧手,这反映出行业在场景融合方面的探索严重不足。
面对发展困局,冷晓琨提出"场景驱动,软硬协同"的破局之道。在工业场景中,他设计了一条由简至繁的进化路径:初级搬运只需胳膊开合,物料分拣需要两指夹爪,而铺展纸箱等复杂任务则需6自由度灵巧手。"每种自由度都有其特定场景,就像螺丝刀不能完全替代扳手。"他特别指出,在平铺纸箱任务中,6自由度和更高自由度的灵巧手都能胜任,说明自由度不是关键瓶颈。
<据技术团队实测,当前灵巧手在物流分拣等手掌开合场景已实现应用,但在需要五指协同的精密操作中仍存在差距。冷晓琨强调:"灵巧手的场景拓展必须与大脑发展阶段匹配。"通过构建"大脑-小脑"技术矩阵,乐聚在二者交叉点定位具体场景,例如让具备基础感知能力的机器人在简单场景中积累数据,逐步向复杂任务迁移。
当行业仍在比拼负载能力和使用寿命时,冷晓琨已将战略焦点转向技能库与数据积累。"如果只做硬件,很快就会陷入同质化竞争。"他预判,未来真正的壁垒在于灵巧手适配的2000种以上场景技能,以及背后积累的PB级操作数据。这与整机发展逻辑一脉相承——特斯拉Optimus之所以能快速迭代,正是得益于其工厂场景的海量数据反哺。
在这场全球竞赛中,中国企业的优势正在显现。冷晓琨分析称:"国内供应链成熟度高,更重要的是场景开放程度领先全球。"他透露,乐聚已与多家制造业企业建立数据合作,在真实生产环境中采集灵巧手操作数据。"当行业看清具身智能的未来价值,整个产业链的配套速度和信心指数会完全不同。"
从特斯拉的量产延期到国内厂商的场景突破,机器人产业的"指尖革命"正在改写技术演进路线。当行业共识逐渐形成:灵巧手的发展不应是硬件参数的军备竞赛,而是场景驱动的技能进化,这场关乎机器人真正走向实用的关键战役,或许已找到破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