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突破!全球最大“人造太阳”项目迎重大进展
近日,我国在参与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俗称“人造太阳”)项目中取得重要技术突破。这一进展标志着我国在核聚变能源研究领域的技术实力获得国际认可,为人类实现清洁能源终极目标迈出关键一步。
技术突破助力ITER核心部件研发
据ITER组织官方通报,我国科研团队成功攻克超导磁体系统关键技术难题,完成首套超导线圈原型件的制造与测试。该部件作为托卡马克装置的核心组件,需在极端环境下实现超强磁场约束,其性能直接决定聚变反应的稳定性。我国研发的低温超导材料制造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ITER项目2025年启动首次等离子体实验奠定基础。
全球合作共筑清洁能源未来
ITER项目由欧盟、中国、美国、俄罗斯等35个国家共同参与,总投资超200亿欧元,旨在通过模拟太阳核聚变反应原理,验证可控核聚变能源的可行性。我国作为重要成员方,承担了约9%的采购包任务,涵盖磁体支撑、包层模块等核心系统。此次技术突破不仅提升我国在国际核聚变领域的话语权,更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中国方案
依托ITER项目经验,我国已启动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设计工作,计划在2035年前建成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与此同时,国内核聚变产业链加速布局,超导材料、真空设备等配套产业形成集群效应。专家指出,核聚变能源具有燃料储量丰富、放射性废物少等优势,有望在21世纪中叶实现商业化应用,彻底改变人类能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