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1月18日讯(编辑 黄君芝)在人工智能(AI)技术蓬勃发展的初期阶段,这项技术曾被视为提升劳动者生产力的利器——通过辅助完成重复性任务、加速数据处理流程,帮助工人实现更高效率的产出。这种效率提升在自动化尚未大规模取代人类岗位时,确实推动了工资水平的阶段性上涨。然而,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政策与实践学院副教授Ioana Marinescu的最新研究却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趋势:AI可能已将全球薪资水平推至增长极限,一场由技术驱动的薪酬逆转危机正在酝酿。
Marinescu与布鲁金斯学会联合发布的《智能饱和》研究报告指出,当前经济中超过14%的认知类工作已被自动化系统接管,这一比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攀升。通过对比历史数据发现,常规性认知工作的占比已从1970-80年代的49%骤降至2018年的35%,这14个百分点的下降被视为智能工作自动化程度加深的关键指标。
研究模型显示,当约37%的认知任务实现自动化时,工资增长将出现根本性逆转。Marinescu解释道:"这种转折点的具体时间取决于技术渗透速度、劳动力市场弹性等多重参数,但工资增长放缓和就业结构向体力劳动倾斜,已是接近峰值的明确信号。"
研究团队构建的"AI薪酬曲线"模型揭示了技术进步与薪资变化的动态关系:在初期阶段,工人使用智能工具确实能提升产出价值,推动工资上涨;但随着机器学习算法在模式识别、基础写作等领域的突破,人类在特定认知任务中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薪资增长开始趋缓;最终当自动化系统全面接管这些工作后,人工薪酬将进入下行通道。
Marinescu特别指出:"若科技行业就业岗位流失未被其他高价值脑力工作填补,而体力劳动岗位数量保持稳定,整体就业结构将加速恶化。例如软件开发、翻译、基础营销文案等岗位的缩减,若没有新兴智能职业的涌现,将成为工资下滑的直接导火索。"
研究假设自动化进程遵循"从易到难"的渗透规律,首当其冲的是那些模式化程度高、人类比较优势薄弱的认知任务。Marinescu预测:"AI在图像识别准确率超越人类医生、机器翻译质量接近专业译员、基础文案生成效率远超编辑的背景下,这些领域的就业需求将率先萎缩。"
她特别强调经济系统中脑力与体力劳动的替代弹性:"当两类工作的转换成本降低时,工资损失会加速。例如制造业工人难以转型为数据分析师,但文案编辑被迫转向外卖配送的情况增多,将加剧整体薪酬水平的下移。"
面对可能到来的薪酬危机,Marinescu建议重点关注两大指标:一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就业占比变化,二是高附加值岗位与低技能岗位的薪酬差距。她警告称:"如果办公桌型认知工作者大规模转向体力劳动岗位,而后者又无法提供同等收入水平,这意味着AI薪酬曲线已越过顶点,全社会将进入工资下行周期。"
这项研究为政策制定者敲响警钟:在AI技术不可逆地重塑就业市场时,仅依靠市场自发调节可能导致严重的收入分化。如何通过职业培训体系重构、新兴产业培育等手段创造新的高价值脑力岗位,将成为避免薪酬危机扩散的关键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