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需求的转变与作业场景的拓展,共同指向了同一个方向:农业无人机必须从「人工操控」向「智能驾驶」转型。”
作者丨刘伟
编辑丨林觉民
在大疆的多元化业务版图中,农业无人机虽起步较早,却长期处于公众视野之外。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农业”一词既缺乏吸引力又显得陌生,远不及摄影摄像设备那样贴近日常生活。然而,从业务规模、市场占有率及战略价值来看,农业无人机无疑是大疆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块。
01 大疆农业:隐形的行业巨头
从业务规模来看,2025年大疆农业无人机出货量已达20万台。按平均售价5万元/台估算,年营收突破百亿大关。业内普遍认为,若大疆农业独立上市,将成为国内市值第二的农业科技企业,其行业地位不言而喻。
市场占有率方面,据全国农机购置补贴系统统计,截至10月底,2025年全国农业无人机补贴公示销量为69427台(补贴存在滞后性,实际销量更高),其中大疆农业无人机占比高达62332台,市场占有率接近90%,稳居行业榜首。

农业无人机因其长时间飞行、复杂作业环境的特点,成为磨炼飞行技术的重要场景。民航数据显示,中国无人机行业98%的飞行时间由农业无人机贡献。与作业高度在50-100米的航拍无人机相比,农业无人机在3-5米的低空作业时,需频繁应对树枝、电线等障碍物,对避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这种复杂场景下的技术锤炼,反哺了大疆全系列无人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农业无人机在复杂地形下的精准定位、恶劣环境中的稳定飞行控制、多传感器融合的避障算法等技术,已成为大疆核心技术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企业整体技术实力和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作为行业领头羊,大疆农业不仅是大疆技术创新的重要试炼场,也是观察农业无人机行业趋势的重要窗口。2025年11月18日,大疆农业发布T100S、T70S及T55三款新品,其中T100S和T70S搭载激光雷达,具备特定场景下的全无人自动化作业能力,标志着农业无人机正式迈入智驾时代。
02 变奏:从降本到智能化升级
过去十年,“降本”是农业无人机行业的主旋律。
行业发展初期,高昂的价格是制约普及的最大障碍。彼时,一台载荷10升的农业无人机售价高达10万元,让绝大多数农户望而却步,应用范围局限于小众市场。
为打破僵局,行业头部企业主动牺牲短期利润,通过规模化效应降低成本。2017年,大疆农业明确提出“摆脱盈利目标,聚焦提升行业效率和构建服务闭环”的战略方向,通过技术优化和规模生产降低售价。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极飞科技也采取“以亏损换规模”的策略,招股书显示,其2018年至2020年营收从3.2亿元增长至5.3亿元,但净亏损也从671.7万元扩大至6084.6万元。
企业还从产品设计源头入手,通过极致成本控制实现降本目标。极飞科技创始人彭斌曾透露,降本70-80%由设计决定,而非后期优化。
为压缩成本,企业甚至在包装、宣传物料等非核心环节“斤斤计较”,将每一分成本都用在核心零部件和技术研发上。
农业无人机的降本还得益于新能源汽车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作为核心零部件之一的锂电池,其成本在过去数年间持续下降。受益于机器人和电动汽车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锂等原材料的应用范围扩大,生产工艺优化,使得锂电池价格每年以百分之十几的幅度下降。而锂电池在农业无人机成本中占比约1/3,其价格下降直接带动了整机成本的降低。
多重因素叠加下,农业无人机的降本形成良性循环。如今,载荷单价已降至1000元/公斤以下,一台载荷10公斤的农业无人机售价仅需1万元,较十年前下降90%,彻底激活了市场需求,从专业植保队的“专属工具”变为普通农户买得起、用得上的设备。

然而,经过多年持续降本,目前成本下降速度已趋缓。对于农业无人机厂商而言,下一个十年需寻找新的竞争叙事。
同时,价格下探也改变了用户结构。农业无人机用户可分为植保队(小B用户)和自用用户(纯C端用户)。植保队多为航模玩家出身,具备较强操控技术,部分人还懂维修。行业初期,这类用户占比超九成。但随着价格平民化,纯C端用户占比快速提升。据大疆农业披露,其植保队用户和自用用户比例已从9:1变为5:5。
快速增长的自用用户在操控技术上远不如植保队用户娴熟,因此降低操作门槛和提升作业安全性成为行业新命题。与此同时,耕地渗透率的提升也对产品提出更高要求。未来市场增长空间将集中在山地、丘陵、果园等复杂区域,这些区域地形崎岖、障碍物密集,人工操控难度极大,要求农业无人机具备更强的自主感知和避障能力。
用户需求转变与作业场景拓展共同指向同一方向:农业无人机必须从“人工操控”向“智能驾驶”转型。
03 农业无人机的智驾元年
面对行业转型需求,大疆农业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2024年11月发布的旗舰机型T100上,大疆首次为农业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开启智驾技术探索之路。2025年新品发布会上,T100S和T70S全面延续激光雷达配置,形成“毫米波雷达+视觉+激光雷达”的多传感器智驾方案,实现特定场景下的全无人自动化作业能力。相比上一代产品,T100S的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性能分别提升5倍和3倍。
选择激光雷达作为智驾技术核心,源于农业作业环境的特殊性。此前,大疆航拍无人机采用的视觉避障方案在农业场景中存在短板。喷洒农药时,药液易附着在摄像头镜片上导致视觉系统失效;同时,田间电线、斜拉线等障碍物难以通过视觉系统精准识别,曾是导致无人机“炸机”的主要原因,其中电线杆斜拉线更被称为“植保无人机杀手”。
激光雷达的加入彻底解决了这一痛点。其抗干扰能力强、测距精度高、环境适应性好的优势,能够不受光线、天气、药液附着等因素影响,精准识别各类障碍物,尤其是电线、斜拉线等。
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无人机构建全方位环境感知网络,实现复杂场景的360度无死角探测,大幅提升飞行安全性。大疆农业工程师介绍,按汽车行业智驾能力等级划分,搭载激光雷达的农业无人机已具备L3级别能力——在特定场景下实现全无人自动化作业,无需人工实时操控。
这意味着用户只需在地面完成作业区域规划,无人机便可自主起飞、避障、喷洒、返航,全程无需人工干预,真正实现“一键作业”。
但技术突破只是第一步,从L2到L3的分水岭在于事故责任划分。为打消用户顾虑并促进行业落地,大疆农业推出重磅兜底政策:无人机在10米/秒飞行速度下作业时,撞到任何障碍物提供免费维修服务;在13.8米/秒(法规允许的最大飞行速度)下作业时,撞到任何非线类障碍物同样提供免费维修服务。
这项政策堪称行业革命性突破,既体现了大疆农业对自身技术的自信,也展现了其作为行业领军者的责任担当。
随着智驾技术落地,农业无人机行业进入新发展阶段。但技术迭代永无止境,用户需求也在不断升级。未来行业将朝着更智能、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在智能化方面,L3级智驾只是起点,全场景自主作业将成为下一个目标。大疆农业工程师坦言,T100S和T70S对安全飞行速度仍有限制,但未来5年内或可实现全场景全速度下的自动化安全作业,即进入L4时代。未来,农业无人机将不仅能自主避障、路径规划,还能通过搭载多光谱相机、红外传感器等设备,结合AI算法,实时监测作物健康状况,自动识别病虫害种类和范围,并根据数据库方案调整喷洒策略,实现“感知-决策-作业”全流程自动化。
这意味着农业无人机将从“作业工具”升级为“农业生产智能助手”,为农户提供全方位农事解决方案。目前这一趋势已初现端倪。大疆农业在其手机APP中集成AI专家,作物出现虫害时,用户只需拍照上传,AI即可自动识别虫害类型并给出解决方案。用户根据建议选择药物、设定航速和喷洒速度等参数即可解决问题。
结语
从“一公斤一万块”到平民化普及,从人工操控到智能驾驶,农业无人机行业的十年发展是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大疆的亮剑不仅开启了农业无人机的智驾时代,更重塑了人们对农业现代化的认知。在技术驱动下,传统农业正加速向智慧农业转型,而农业无人机正成为这场转型中最耀眼的科技力量。未来,当智驾农业无人机遍布田间地头,当技术创新持续赋能农业生产,农业将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而是充满科技感与效率感的现代化产业,这正是大疆农业乃至整个行业所追求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