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创未来

智谱董事长刘德兵专访:AI独角兽IPO热潮标志着行业进入商业化新阶段

时间:2025-11-19 22:08:36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可 杨 每经编辑:魏官红

大模型行业正站在一个关键拐点。过去数年由技术突破引发的狂热,在2025年迎来商业化大考。随着智谱等头部AI“独角兽”公司相继启动IPO(首次公开募股)流程,市场焦点正从模型能力的“军备竞赛”转向落地应用的深度审视。资本市场开始以更严苛的标准检验大模型企业,是否具备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长期价值,这一冲突在开源与闭源的路线之争中尤为凸显。


受访者供图

在行业普遍认知中,开源意味着技术共享,商业化则意味着技术独占。作为中国大模型赛道的关键参与者,智谱却始终坚持一个反直觉的判断:开源与商业化长远来看并不冲突。这一判断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在技术“摸高”与应用落地之间,企业应如何平衡资源?AI的“性价比”竞争是否已经到来?带着这些问题,11月17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与智谱董事长刘德兵展开深度对话。在他看来,基础模型的进步对应用落地有巨大促进作用,但技术探索绝不能脱离商业价值,必须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谈模型:大参数模型是技术锚点

NBD:行业普遍认为开源和商业化存在冲突,但您判断两者并不冲突。这个判断的逻辑是什么?

刘德兵:如果仅看短期利益,闭源模式确实能直接带来更多收入,短期内双方存在冲突。但从长远发展角度看,开源与商业化并不矛盾。核心在于开源有助于培养整个行业生态。AI化是未来百年的长期进程,如果不开源,许多人将无法接触这项技术,也没有经济实力购买模型,许多创新应用将无法实现。从产业发展角度,需要更多人参与研发和应用,开源能推动产业生态繁荣,其中少部分能转化为商业收益,对商业增长也是良性循环。

NBD:从事实上看,开源真的给智谱带来了商业增长吗?

刘德兵:我们大量开源后,商业收入快速增加,并未因开源而影响收益。随着技术进一步突破和应用规模化扩展,增长速度还会更快。典型逻辑是,过去向大企业推广模型时,对方对技术效果存疑,沟通成本高。现在开源后,许多人已对技术有深入了解,前期沟通成本大幅降低,合作推进效率显著提升。

NBD:此前智谱发布了GLM-4.1V-Thinking 10B级小参数模型,是否意味着产业正在从“堆”参数转向性价比竞争?

刘德兵:性价比竞争一直存在,只是此前参数增加带来的性能提升非常快,大家更愿意追求大参数。现在模型性能提升速度放缓,出现两极分化:部分企业认为参数增益有限,选择转向小模型;另一部分企业仍认为增益显著,继续投入大参数。智谱坚持做大参数模型,是因为通过提升参数和训练数据,我们可以探索模型性能的“天花板”,为技术发展设定锚点。

例如,我们开发的小模型性能达到“90分”,但如果没有万亿参数模型的“98分”作为参考,我们无法判断“90分”是否足够优秀。大参数模型作为技术锚点,能帮助我们优化小模型,在降低参数量的同时保持高性能,这是重要的技术路线。

谈应用:技术“摸高”要转化落地

NBD:模型能力听起来已经很强了,但为什么在外界感知上,大规模应用落地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快?

刘德兵:现在许多应用已经非常“实”了,例如语言类、图像处理和内容生成等领域的应用已很成熟。但大家对AI的期待更高,希望它在能源、制造等产业领域产生更深度的应用,影响生产过程。这种期待尚未完全实现,突破瓶颈需要两个方向的努力:

第一,模型企业与产业企业需深度结合,通过共创实现双赢,扩大AI对现实世界的影响;第二,模型本身的能力需进一步提升,让应用更高效。未来随着模型智力水平提升,普通用户也能轻松使用,届时更多“一人公司”将涌现。

NBD:深度结合需要时间,目前行业对这个时长的心理预期是多少?

刘德兵:行业普遍希望尽快实现深度结合,但龙头企业保持理性态度。它们知道这是一个渐进过程,更愿意通过成熟场景切入,逐步加深AI应用,让AI融入产业,成为基础设施。

NBD:C端产品目前似乎都在朝“超级入口”的方向收缩,这是当下的趋势吗?

刘德兵:超级入口是重要方向,能快速扩大用户规模和影响力。但另一个方向同样关键:模型基础能力提升后,与产业的深度结合。这一方向需要更多投入,前期进展较慢,但一旦做深,可能代表未来趋势。

NBD:基础模型研究与产业应用都非常“烧钱”。智谱在发展过程中怎么平衡?

刘德兵:公司成立之初,我们就立下“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的愿景,对基础模型研究充满热情,愿意在技术“摸高”上投入资源。基础模型的进步对应用落地有巨大促进作用,但我们也强调,技术探索不能脱离商业价值,必须将部分成果转化为应用落地,形成竞争优势。

谈突破:模型能够调整自身参数

NBD:从智谱对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分级来看,行业现在正处在L3(自我学习)向L4(自我认知)跨越的关键点。要实现这个跨越,技术上最难啃的骨头是什么?

刘德兵:从L3到L4,关键特征是模型必须具备自学习能力。目前主流大模型公司通过智能体(Agent)能力、调用工具等方式拓展能力边界,但这些并非真正的自学习。我们尝试用SFT(Supervised Fine-Tuning)方式让模型存储用户交互数据,但这仍非核心突破。真正的自学习标志是模型能够调整自身参数,这非常困难,因为参数调整可能导致模型崩溃,就像人受到重大冲击后世界观和判断逻辑发生变化,可能崩溃一样。如果实现这一点,模型才能在应用中自主成长,应用爆发才真正值得期待。

NBD:“调整模型参数”这个概念如何理解?是指模型在运行中,它的参数规模(比如从千亿变百亿)发生了变化吗?

刘德兵:不是参数数量的改变,而是参数数值(value)的改变。现在的大模型,例如千亿参数模型,其参数数值在预训练完成后固定下来,定义了模型的判断逻辑。模型在应用中答错问题时,用户纠正后,模型仅在当前场景记住问题,参数数值并未调整,第二天仍会犯同样错误。如果模型能调整参数数值,判断逻辑将永久改变,第二天回答将不同。但这也可能导致模型崩溃,因为调整一个参数可能影响其他问题的回答正确性。这就是其难度所在。

NBD:这是否意味着,L3到L4是一个关键的瓶颈阶段?一旦突破,后续进程会极大加速?

刘德兵:这一点我确定无疑。我一直认可文明是加速度发展的,L3到L4就是这样一个关键点。如果模型实现完整自学习,迭代速度将加快。但即便进入L4,仍有大量技术空白需要研究,模型仍需人类参与和矫正。

谈未来:AI应用会带来更强收益

NBD:过去的“AI六小虎”格局已发生了很大改变,有人觉得这个行业现在冷静下来了,您觉得这个格局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刘德兵:行业初期不够清晰,大家凭兴趣一拥而上,显得混乱。随着行业发展,分化是正常现象,大家逐渐找到自己的位置。智谱立下“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的愿景,希望提升AI智力水平,坚持长期主义,选择清晰的技术方向并持续投入,而非左右摇摆。做AI基础模型的公司会越来越少,因为投入巨大,但这是我们坚持的方向,我们希望在国际前沿保持领先。

NBD:现在智谱正在走IPO流程,除了智谱,一批AI“独角兽”公司也在寻求IPO,资本市场迎来IPO热潮。这可以被视作一个技术成熟的信号吗?

刘德兵:与其说是技术成熟的信号,不如说是行业从技术探索期进入规模化商业应用期的关键里程碑。它意味着市场开始用更严格的尺度检验AI企业,不仅关注技术先进性,更关注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盈利能力和长期价值。

NBD:您对2026年AI产业格局有什么判断?

刘德兵:我们对2026年的发展非常期待。技术上很可能会有较大突破,同时更确定的是,AI应用将更扎实、更广泛。2025年许多人参与进来,2026年将有更多人在AI应用上取得更高收益,因为大家更明白如何应用AI,如何与场景结合,效果将更好。

NBD:技术层面“大的突破”,具体可能指什么方向?

刘德兵:例如智能体(Agent)的应用。目前智能体调用工具、与环境交互已实现“0到1”的突破,但在精准性或效率上仍有提升空间。到2026年,这方面毫无疑问会有突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