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创未来

2027固态电池量产元年?低空飞行与人形机器人或成首批应用场景

时间:2025-11-21 18:04:52 来源:财联社 作者:财联社

财联社11月21日讯(记者 刘梦然)在颠覆传统锂电格局的预期下,固态电池产业正掀起新一轮布局热潮。尽管大规模商业化仍面临挑战,但多家企业已宣布量产进展,资本市场随之波动。据高工产研(GGII)最新发布的《2025中国固态锂电池产业链发展蓝皮书》显示,2024-2025年将成为国内全固态电池从实验线向兆瓦时级中试线转型的关键阶段,目前已有超20家企业投入中试线建设,产业化进程显著提速。

年会现场:固态电池成焦点,低空与机器人场景获共识

在近日举办的2025高工锂电年会上,“固态电池应用落地”分会场人气爆棚,逾1200位产业链高层精英参与,涵盖400余家头部企业。论坛期间,多位企业代表预测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虽大规模应用尚需时日,但小范围落地已进入倒计时阶段。低空飞行器与人形机器人被公认为优先商业化场景,其高能量密度与安全需求与固态电池特性高度契合。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高级分析师吴辉林指出,固态电池预计于2027-2028年实现小规模装车,吉瓦时(GWh)级突破需待2030年。他强调,行业设备、工艺、原材料及客户验证需周期,但从吉瓦时到百吉瓦时的跨越或仅需两年。放眼2035年,全球锂电池出货量将接近10TWh,固态电池有望占据1%份额(即百吉瓦时),突破速度将创行业纪录。

技术路线:半固态过渡模式成主流,2027年或成产业化起点

相较于海外直接押注全固态电池,国内企业普遍采用“半固态向全固态过渡”的渐进式路线。吴辉林分析称,2035年固态电池渗透率预计达5%-10%,短期内不会对液态锂电池产业链造成冲击,负极、电解液等材料仍有广阔发展空间。目前,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已投建中试线,小批量量产固液电池产品。

蓝固新能源首席科学家周龙捷透露,行业共识是逐步提升能量密度至400Wh/kg以上。预计2026年起,固液电池将率先商用化并构建产业链,整车企业主导装车计划;全固态电池则于2026年启动装车示范,2030年前实现小幅量产。

恩力动力研究院院长吴中友进一步明确时间节点:2027年将是固态电池产业化“起点年”,核心标志是在高价值细分领域(如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实现商业化落地。他解释称,届时硫化物电解质的界面接触问题将通过技术升级得到阶段性解决,电池可在无额外高压工况下稳定运行。

应用场景:高端市场先行,能量密度与安全性成关键

深圳中基研究院院长王磊强调,固态电池的终极安全性与400Wh/kg能量密度,使其成为高端场景的刚需。例如,地面汽车热失控时可逃生,而空中飞行器对安全等级要求更高。欣界能源总裁孙立透露,公司基于氧化物体系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50-550Wh/kg,已向无人机、人形机器人客户批量交付,续航与安全表现超预期。

盟维科技副总经理李洪飞认为,低空飞行器对能量密度的刚性需求,使其成为固态电池商业化的最佳切入点。据其预测,到2030年,产业化重心将转向高端新能源车型与中大型工程机械领域;2035年则完成从高端到大众的渗透,实现全行业规模化应用。

材料创新:硫化物电解质成布局核心,MOF材料突破寿命瓶颈

论坛期间,材料技术革新被多次提及。吴中友表示,硫化物电解质因离子电导率高、加工性能优异,成为多家企业布局重点,但其产业爆发仍面临材料、界面、工艺等难点。不过,他乐观预计,随着硫化锂与锂金属成本下降(目前单吨价格均达数百万元),固态电池规模化后成本有望接近液态电池

中科深蓝汇泽总经理窦曦则聚焦聚合物电解质短板,其团队研发的“刚柔并济”体系已建设国内首条聚合物基全固态电池产线,规划产能1GWh,可应用于动力汽车、电动船舶等领域。蓝廷新能源董事长吴大勇提出,MOF材料的多孔结构能优化电解质溶剂化效果,形成稳定SEI膜,使电池循环寿命延长一倍以上,为性能优化提供新路径。

尽管前景广阔,吴大勇也提醒,全固态电池仍存在技术路线分歧与科学问题,行业内卷可能损伤创新动力。他呼吁,企业需在材料创新与工程化技术上持续突破,以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