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徐美慧 编辑 | 文姝琪
今年夏季,远征A2人形机器人在高温环境下完成24小时全自主行走测试后,于近日从苏州金鸡湖出发,以站立行走姿态连续行进106.286公里抵达上海外滩,全程未停机。这一壮举使其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行走最远距离保持者。

图片来源:智元机器人
智元机器人合伙人王闯介绍,此次挑战历时三天两夜(11月10日-13日),机器人沿途穿越市区道路、景区步道、国道等多样化场景,需应对柏油路、瓷砖路、桥梁、盲道等复杂地形,同时规避人群、电动车、红绿灯等动态障碍。值得关注的是,测试机型为直接从生产线取用的量产版本,未进行任何结构或驱动系统定制,与客户实际使用设备完全一致。
行业数据显示,当前商用人形机器人普遍面临续航焦虑,多数机型连续运行时间集中在2-4小时区间。电池能量密度、整机功耗与结构设计的平衡难题,成为制约机器人走向实用化的关键技术瓶颈。远征A2通过优化动力系统,在此次测试中展现出突破性表现。
尽管具备全自主导航能力,团队最终选择半自主模式完成挑战。王闯坦言,技术层面实现全自主行走并无障碍,但现实中路权归属模糊——机器人应选择非机动车道还是人行道?如何应对突发施工、交通管制等状况?这些因素促使团队在高风险场景采用远程接管,夜间至凌晨时段作业以降低公共安全影响。
这一困境折射出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的核心障碍:全球范围内尚未建立开放道路通行标准,各国审批仍以个案形式进行。王闯预测,未来3-5年将逐步形成机器人专用充电区、休息站等基础设施,并明确区域准入规则。
团队正研发下一代技术方案,目标实现「零人维护」的自主运维能力,包括机器人自主换电、故障自检等功能。这一突破或将重新定义人形机器人的应用边界,推动其从工业场景向城市服务领域渗透。
此次跨省行走不仅验证了机器人技术的可靠性,更揭示出智能硬件与城市基础设施协同发展的新方向。随着技术迭代与政策完善,人形机器人有望在物流配送、安防巡检、公共服务等领域发挥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