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11月21日讯(记者 张洋洋)最新行业数据显示,我国5G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速:累计建成5G基站470.5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达11.67亿户,5G-A网络已覆盖全国超300个城市,用户规模突破千万级。与此同时,6G技术完成第一阶段试验验证,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为下一代通信技术竞争奠定基础。
在今日举办的2025移动通信高质量发展论坛上,5G-A与6G技术演进成为核心议题。作为5G向6G过渡的关键技术,5G-A不仅承担着现网升级任务,更成为6G关键能力验证的“试验场”。三大运营商首次系统披露了各自在5G-A与6G领域的研发进展与产业布局。
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指出,6G提出的“六边形”技术框架(确定性时延、通算智一体、通感融合、轻量化物联网等)正在倒逼现网创新。以低空经济场景为例,中国移动通过5G-A通感一体技术实现千米级小型目标探测,为低空交通治理、应急监测等提供技术支撑。黄宇红强调:“6G的许多目标已在5G-A网络中提前试水。”
中国电信市场部副总经理沈骏祥透露,其“6G全域智惠网络”战略聚焦空天地一体化架构,在语义通信、融合感知等领域取得突破。目前,电信已在毫米波通感融合、低空感知站建设、卫星直连手机等方向开展试点,累计申请上百件PCT专利,并通过5G-A网络验证6G关键能力。
中国联通建设发展部副总经理田元兵宣布,其5G-A网络已实现全国城市全面商用,并覆盖70多万个重点场景。在6G布局方面,联通同步推进频谱研究与国际标准化,同时通过“联通星系”低轨试验卫星开展3GPP窄带物联技术在轨测试,探索空天地一体网络技术边界。
技术演进与产业应用形成双向驱动。过去五年,5G在工业互联网、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多停留于示范阶段,而今已进入规模化复制期。以制造业为例,5G-A的低时延、通感融合特性使生产控制链条延伸至车间深处。
田元兵现场展示的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中国联通与汽车企业共建的5G-A柔性试制产线,将产线调整时间压缩90%;多个“黑灯工厂”项目效率提升超10%。“5G要进厂房、进设备、进流程”的行业诉求,正推动5G-A成为工业数字化的基础设施。
新兴赛道同样竞争激烈。中国电信直连卫星业务已覆盖千万级终端,并拓展至汽车、可穿戴设备、海渔监管等领域;中国联通“低空五网一体化”技术体系在警务、配送等行业落地近200个案例。随着低空经济政策红利释放,该领域被视为未来三至五年的核心增长点,而通感融合技术则被视为向6G过渡的关键路径。
论坛达成共识:5G-A是国内产业链的“现实战场”,6G则是全球技术竞争的“战略高地”。国务院参事、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指出,6G将引发根本性变革——从数据迁移转向智力迁移。未来的智能体可能是数据、训练模型,甚至是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Agent,它们将在网络中流动、演化,形成“感知—通信—学习—决策”的闭环。
“6G已被列为未来科技发展方向,预计将催生十万亿级产业。”张平补充道,这一市场不仅限于通信领域,更将辐射数字经济全产业链,为农业、制造等千行百业提供核心驱动力。未来的智能体将被赋予“灵性”,这将成为技术发展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