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创未来

AI赋能地震预警:我国建成全球最大地震预警系统,突破60项关键技术

时间:2025-09-24 15:04:56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每日经济新闻

9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应急管理改革发展成就。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在会上透露,“十四五”规划应急管理主要指标已提前完成,部分指标呈现标志性变化,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体系迈入新阶段。

在安全生产领域,2024年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较“十三五”期末下降28.4%,重特大事故起数首次降至个位数,降幅达43.8%。自然灾害方面,2021年至2024年平均受灾人次、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及经济损失占GDP比重,分别较“十三五”时期下降31.3%、23%和34.3%,防灾减灾成效显著。


发布会现场 每经记者 石雨昕 摄

极端天气应对:科技赋能,筑牢安全防线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的挑战,应急管理部通过四大举措提升灾害应对能力:

1. 精准防治,夯实基础
完成首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建立国家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和区划图,为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开展基础设施涉灾隐患排查,推动抗震加固、避灾搬迁项目落地。例如,青海门源2016年6.4级地震与2022年6.9级地震对比显示,经抗震加固后,倒塌房屋数量减少95%。

2. 强化预警,快速响应
优化监测站点布局,拓展铁塔大数据等监测手段,提升预警能力。强化预警与响应联动,实现人员转移避险更精准、组织更严密。针对极端灾害导致的“信息孤岛”问题,在高风险区预置无人机通信平台、应急通信基站和卫星电话,10.2万个多灾边远乡村配备保底通信装备,偏远地区规划建设直升机起降点,建立社会力量无人机应急合作机制。

3. 应急保障,高效联动
建立中央救灾资金快速预拨机制,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会商拨付,开通保险理赔绿色通道。中央应急物资储备较“十三五”末增长39.6%,实现省市县储备库全覆盖,并建立物资联动调拨机制,缩短受灾群众救助时间。

4. 风险研判,未雨绸缪
针对当前防汛关键期及台风风险,应急管理部持续加强会商研判,统筹调度资源。例如,第18号台风“桦加沙”登陆广东沿海前,相关部门已提前部署防范措施。同时提醒公众,国庆中秋假期出行需注意防灾安全。

地震预警:全球领先,AI技术显身手

我国作为全球大陆地震最频繁的国家之一,通过“大安全、大应急”体系,显著提升地震灾害防御能力。中国地震局局长王昆介绍,“十四五”期间,全社会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实现三大突破:

1. 预警系统规模全球第一
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预警系统,新建改建监测站点1.8万余个,重点地区监测能力达1.0级,实现地震波实时监测与快速预警。

2. 抗震韧性持续增强
加强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完成30个城市活动断层探查,推动四川、云南、新疆等地震高烈度区229个重点区县房屋设施加固。加固后的房屋和设施经受住多次地震考验,有效减少人员伤亡。

3. 公众防震意识显著提升
年均1.5亿人次参与防震科普活动,覆盖中小学3万余所。国家发布《防震减灾基本知识与技能大纲》,推出院士系列科普作品100余部。学校常态化开展疏散演练,如积石山6.2级地震中,震区94所寄宿制学校5万名师生科学避险,实现零伤亡。

科技创新:AI赋能,突破60项关键技术

我国地震科技领域取得多项突破:

  • 发布全球首个亿级参数量的地震波大模型,提升地震预测精度;
  • 突破60余项地震预警关键技术,包括数物混合孪生技术模拟城市地震灾害演化;
  • 震源物理过程、大陆强震危险性识别等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为风险防范提供科技支撑。

王昆强调:“下一步,我们将紧盯震情不放松,以更高水平地震安全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